二、皮影 弦板腔调,兴平早有流传,深受人民的欢迎。清光绪年间,南陈村赵才,艺属东路,为四大名班前手之一,人称“换印子”。民国时期出现了陈虎、陈连桂、孟文秀等。孟文秀解放后担任兴平县皮影剧团团长,1956年在陕西省第一届皮影木偶观摩演出大会上演《乌江岸》中的“项羽”获个人一等奖,被誉称“活霸王”,荣获集体三等奖,1981年11月西安电影制片厂将其拍成电影收录于《陕西民间美术资料片》。肖应学,人称肖七,被称为“东西两杆旗”东路旗手,擅长二弦,对弦板腔的板路掌握得比较全面,演奏技巧和音乐造诣很深。1959年在别人帮助下,将小戏弦板腔《春暖花开》搬上大戏舞台,参加了陕西省业余文艺会演,被西安电影制片厂改名为《考新郎》而拍成电影,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节目,发行各地。1964年禁演旧戏,文化馆召集皮影艺人,宣布禁演《辕门斩子》、《五典坡》、《三娘教子》、《秦香莲》、《柜中缘》,并收回这五种剧的唱本132本、戏箱7副,不准皮影亮子上再出现“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公子小姐”之类,发放了《红嫂》、《红管家》、《计划生育好处多》、《杜鹃山》、《嫁妆镰刀》、《李双双》、《接嫂嫂》、《木匠迎亲》、《春暖花开》等新剧本,让其重置新戏箱。1965年成立了皮影剧团,想以集体所有制逐步取代“箱主制”。近年来皮影剧团有8家,其中较有名的有孟文秀的北汤台皮影剧团,李文祥的阜寨村皮影剧团。1989年有皮影剧团3个,人员25人。 1989年皮影剧团情况表
┏━━━━━━━━━━━┳━━━━┳━━━━━┳━━━━━━━━━━━━━━━━━━━━━┓
┃ 团 名 ┃ 人 数┃ 负责人 ┃ 主要演出剧目 ┃
┣━━━━━━━━━━━╋━━━━╋━━━━━╋━━━━━━━━━━━━━━━━━━━━━┫
┃ 冉庄乡北汤台剧团 ┃ 8人 ┃ 孟文秀 ┃《火烧赤壁》、《五丈原》、《乌江岸》等。 ┃
┣━━━━━━━━━━━╋━━━━╋━━━━━╋━━━━━━━━━━━━━━━━━━━━━┫
┃ 南市乡南市村剧团 ┃ 8人 ┃ 吕振宁 ┃《长板坡》、《落凤坡》、《反五关》等。 ┃
┣━━━━━━━━━━━╋━━━━╋━━━━━╋━━━━━━━━━━━━━━━━━━━━━┫
┃ 阜寨乡阜寨村剧团 ┃ 9人 ┃ 李文祥 ┃《临潼斗宝》、《火烧连营》等。 ┃
┗━━━━━━━━━━━┻━━━━┻━━━━━┻━━━━━━━━━━━━━━━━━━━━━┛
三、木偶 木偶戏(杖头木偶,又叫跑台子)在兴平地区流行很广,由来已久。清末民初班子甚多,当时人称18个班社,名艺人辈出,演出频繁。艺人大半都是跨县演出,最驰名的班社有兴平寺下白凤刚的木偶戏,经常与武功邵台雷家班子、咸阳张振国的班子赛戏。建国后,有名前手李俊义(又名遂娃子),1953年赴朝慰问演出后留省长安木偶剧团,他以《坐洞》、《庞涓搜府》最驰名。1961年10月兴平县木偶剧团成立,地址在城关,有演职人员20名。1962年精简下放,木偶剧团放假,演职人员回乡从事农业生产。到1980年老艺人杨时春再三请求,县文化馆将保存在库房的原木偶剧团的戏箱、道具、锣鼓、乐器等折价记帐租赁给杨时春自办木偶剧团。1983年成立了兴平县木偶剧团,添置衣箱,由文化馆直接领导。1989年全县有木偶剧团5个,演职人员100余人。 木偶剧团情况表
┏━━━━━━━━━━━┳━━━━━┳━━━━━━┳━━━━━━━━━━━━━━━━━━━━━━━━━┓
┃ 团 名 ┃ 人 数 ┃ 负责人 ┃ 主要演出剧目 ┃
┣━━━━━━━━━━━╋━━━━━╋━━━━━━╋━━━━━━━━━━━━━━━━━━━━━━━━━┫
┃ ┃ ┃ ┃《下河东》、《斩李广》、《访河南》、《金沙滩》、 ┃
┃ 兴平县木偶剧团 ┃ 22人 ┃ 杨时春 ┃ ┃
┃ ┃ ┃ ┃《火烧连营》等 ┃
┣━━━━━━━━━━━╋━━━━━╋━━━━━━╋━━━━━━━━━━━━━━━━━━━━━━━━━┫
┃ 桑镇祝原村剧团 ┃ 21人 ┃ 杨西良 ┃《放饭》、《康义卖桃》、《斩李广》等。 ┃
┣━━━━━━━━━━━╋━━━━━╋━━━━━━╋━━━━━━━━━━━━━━━━━━━━━━━━━┫
┃ 汤坊乡新庄剧团 ┃ 22人 ┃ 赵振宏 ┃《斩姚旗》、《滚钉板》、《百花庵》等。 ┃
┣━━━━━━━━━━━╋━━━━━╋━━━━━━╋━━━━━━━━━━━━━━━━━━━━━━━━━┫
┃ 汤坊乡北安谷剧团 ┃ 20人 ┃ 肖发荣 ┃《出五关》、《金沙滩》等 ┃
┣━━━━━━━━━━━╋━━━━━╋━━━━━━╋━━━━━━━━━━━━━━━━━━━━━━━━━┫
┃ 阜寨乡何尔村剧团 ┃ 19人 ┃ 何世先 ┃《下河东》、《坐洞》、《金沙滩》等。 ┃
┗━━━━━━━━━━━┻━━━━━┻━━━━━━┻━━━━━━━━━━━━━━━━━━━━━━━━━┛
四、杂技 兴平县杂技团前身是西北同义马戏团,1960年3月在参加了陕西省杂技大会演出后被命名为陕西省兴平杂技团。1969年“文化大革命”中被解散,1972年3月重新恢复,演职人员70余人。同年在省人民大厦、丈八沟为外宾演出,1973年在武功机场为巴基斯坦飞行员演出。1974年5月在咸阳市为坦桑尼亚、巴基斯坦、越南、老挝、朝鲜等国家的来宾专场演出。同年在青海演出时,被电视台录像,《青海日报》作了专题报道。1976年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杂技大赛中,上演的“顶碗”受到高度赞扬。同年在西安红旗机械厂、庆安公司为英国专家专场演出。1978年主要演出节目有:集体武术、狮子舞、古典戏法、双爬杆、顶碗、椅子顶、车技、走钢丝、倒十层、口技、高车踢碗、飞权、水流星、高台定车、空中飞人、登技、秋千飞人、魔术等。同年在兰州市演出时,甘肃日报社记者曾做了专题采访,甘肃日报作了报导。1980年后,杂技团由舞台演出变为地面演出,增添了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马术和飞车走壁。1981年在省政府召开的文化系统表彰大会上,被命名为先进集体。同年省电视台两次现场直播演出实况。1982年在延安市演出时,《延安日报》作了专题报导,并刊登了演出剧照。1985年后,杂技团调整分为两个队。1988年变为大篷演出,内设舞台,简易座位。1989年后为确保演出质量,仍调整组合为1个队外出演出。演出的主要节目有:走钢丝、高车踢碗、车技、口技、水流星、高台定车、空中飞人、秋千飞人、登技、扛椅飞砖、空中坐椅、扛梯、大型现代魔术等。全团演职人员52人,主要演员有王新利、姚长江、王荣兰。
上一页 [1] [2]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