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节 目
1956年10月5日,县广播站在《东方红》的乐曲声中正式播音。每天晚上播音一次,180分钟,其中转播120分钟。转播内容除省台《对农村广播》节目外,还有中央台的一些专题节目和文化节目。自制节目60分钟,内容有《泾阳新闻》、专题节目及文艺节目。专题节目有《农业技术知识》《法律知识》等,除自己采编稿件外,还定期聘清农业技术单位和司法部门人员讲解。文艺节目30—45分钟,大多是邀请民间艺人、县剧团著名演员和学校学生来广播站演唱秦腔、眉户,演奏器乐曲。
1960—1963年,坚持转播和自办节目相结合。每天播音2次,夏季增播1次,每次120分钟。全天转播120—180分钟,内容有中央台《新闻和报纸摘要》《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和省台《新闻节目》《对农村广播》《天气预报》等。每天自办节目120—180分钟。《泾阳新闻》占40—60分钟,文艺节目占80—120分钟。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县广播站仍坚持播音。随着武斗升级,1968年8月自办节目停播。9月20日又恢复自办节目。每天早、午、晚播送3次,每次30分钟。此时主要转播中央台和省台节目。
1978—1985年,每天播音3次,星期日播音2次,每天播音时间375分钟。其中转播节目250分钟,内容有中央台《新闻和报纸摘要》《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和省台《新闻》《小说连续广播》《青年之友》《对农村广播》《全省各地广播站联播节目》《大众科学》《天气预报》《广告信息与服务》《秦腔节目》等。自办节目共播125分钟,内容有《泾阳新闻》《专题节目》《为听众服务节目》《天气预报》《文艺节目》等。
1979年后,为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对节目的构成、内容、设置、编排、形式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节目构成由原来的转播为主调整为转播与自办并重;节目内容由长期宣传“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宣传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节目设置把长期形成的30分钟的综合节目分成若干栏目,突出新闻性节目;节目编排按照标准、显明、生动的要求进行编写组合;节目形式尽量从人民群众喜听出发,发挥广播优势,注意口语化和通俗化,增强节目的可听悝和吸引力;节目质量力求从体裁、题材、结构、题目、文采、音响、录音、合成等各个环节反复推敲,精心修改。至1989年,本县参评的25篇(套)节目中有8篇(套)获奖,其中获市级一等奖5个,三等奖1个,五等奖2个;获省级一等奖2个,二等奖3个。
1989年,自办节目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主持人节目《在希望的田野上》,为咸阳市辖各县区广播系统首家。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