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新闻报道
一、机构人员
1956年,县广播站正式成立,并吸收首批通讯员。年底,通讯员已发展至120名。1964年,调整后保留76名特约通讯员。1976年,举办通讯员学习班十余次,请咸阳市广播局宣传科和县委通讯组同志进行新闻理论辅导,并由县站记者带领学员进行采访锻炼。1985年,投稿1400余件。
1956年12月26日,《泾阳报》创刊,1958年12月13日停刊,出版141期,发行56.4万份。
二、报道内容
1956年10月,县广播站创办“泾阳新闻”。
1958—1965年,围绕“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学雷锋活动及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报道,先后开办保卫“四清”成果、“水利是农业命脉”、“农业学大寨”等专题节目,编播《命脉之战》《二万人马齐参战》《山区造平原,平原地深翻》《全县人民同心干,三年变成大寨县》等稿件。
1966—1976年,突出宣传“文化大革命”和学习毛主席著作、“路线教育”、“批林批孔”、“评法批儒”等重大政治活动。开办“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和农业生产等专题,主要介绍“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天天读”、“立竿见影”的典型经验;介绍全县粮食生产一季上《纲要》,口镇公社大干促大变,泾干公社先锋大队坚持科学种田,云阳公社及蒋路公社姚家、雪河公社山东庄等社队加强棉花管理的经验。
1968年后,开办实况转播栏目,每年转播均在15次以上。主要内容有县、公社、大队三级干部会议,突击性工作和生产动员大会、公捕公判大会等。
1977—1989年,配合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进行宣传报道。“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重点报道平反冤、假、错案和阶级关系新变化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等情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泾阳新闻”把焦距调整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线,重点宣传包工到组、联产计酬、落实责任制以来的新变化。先后编发了《燕王公社落实责任制,夏粮总产比上一年增加620万斤,亩产净增47斤、达550斤》《领导走访专业户,群众疑心变放心》《勤劳致富,其乐无穷》《王成恩养鸡步步高》《何什大队农工商综合发展》和县委《保护专业户利益的十条规定》等通讯报道,解除了干部群众思想包袱,有效地促进了专业户、重点户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经济联合体的发展。1981—1985年,围绕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先后编播了《久病床前有孝子》《麻眉子变成好媳妇》《一人有难万人帮》《发生在文明村的故事》等百余篇稿件。
第二节 广播
民国25年(1936),本县第一台收音机始见于县第一高小。28年(1939),国民党陕西省政府为县民众教育馆配发一台干电池电子管收音机。35年(1946),县银行经理崔贯一(中共地下党员)从外地购回一台干电池收音机,经常组织党内同志和进步人士收听陕北台(西北人民广播电台)的消息,为处在黑暗中的劳苦大众播下了革命火种。建国后,本县广播事业迅速发展。
一、广播站、网
1951年1月,根据政务院新闻总署的决定,建立县收音站,属县委宣传部领导。时仅有一名专职收音员,使用一台五灯干电池收音机,主要抄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西北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并刻印成《泾阳快报》,发送至县属各科室和各区、乡。
1956年,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建立农村有线广播站的决定下达后,中共泾阳县委、县人民委员会立即成立县广播站筹建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宣传部长、邮政局长等8人任成员,并开始配备干部,培训人员,购置设备。10月5日县广播站成立,机房配备发电机、柴油机、扩大机、收音机、电唱机各一部,话筒一只。编制站长、编辑、播音员、发电机务员、扩大机务员各一名。全县乡村有舌簧喇叭530只。
1958年,县广播站并入三原大县广播站,原县内设泾阳、永乐、云阳、石桥4个公社广播站。1961年9月,县广播站恢复,公社广播站随之撤销。
1965年,为永乐、云阳、石桥3个公社架设广播专线,喇叭入户数逐年增加,至1978年,入户率达到85.9%。
1979年,更新增添站、网设备,巩固提高线路质量和喇叭收听效果,并结合农村实际情况,摸索出一套“小喇叭入户,大喇叭出村进地”的先进经验,被咸阳地区予以推广。年底,全县20个公社相继建立放大站,208个大队建立广播室,入户小喇叭28040只,形成以县站为中心、公社放大站为基础、专线传播为主要手段、连接千家万户的有线广播网。
1980年,全县架设县、乡广播专线十余条,全长119.21杆/公里,线路投资9.5万余元。为确保县乡广播信号畅通无阻地传输到用户家中,又采取县级补贴一部分,公社、大队、小队三级从公益金中支付大部分的集资办法,架设公社至生产大队的广播专线347.5杆/公里,生产大队至生产小队的广播专线911杆/公里,生产小队至社员用户的广播线路119.29杆/公里。
1981年后,受收音机、电视机的冲击,原来以生产大队放大站为收转基础的有线广播网络逐渐撤销,有线广播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1984年,县广播电视局成立后,加强对有线广播的恢复巩固工作,全面整顿县城广播网点,为机关单位安装音响80余只,并改善了音响效果。
1985—1989年,大力加强广播事业,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形成系统内与系统外相结合、有线与无线相结合、转播与自办相结合的接收传输系统。全县户均收音机1.1台,超过了原小喇叭的总量。1985年底,全县广播电视系统职工总数58人,其中技术干部7名,编辑2名,记者4名,播音员3名,技术工人31名。1989年,机房设备有GY2X275W有线广播机1台,GY通用前机增音机1台,Z—601型磁带录音机2台,自制输出配电柜1台。职工42人,其中编辑记者6人,播音员2人,收视率100%。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