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本县内外文化交流多系自发性。文人学士之间常以诗文书画会友;因有于右任、茹欲立、贺伯箴等著名书法家,各地求字者甚多。近年在各地发现的于右任、茹欲立遗墨真迹经收集整理计有500多幅,分别在北京、西安展出。
建国前,城内有剧院两座,有时邀请西安易俗社、尚友社、高陵化民社等剧团做暂短演出。范紫东整顿易俗社后,确定以本县方音为秦腔标准语音;每年正月择日率学员来县城“正音”,此项活动坚持到抗战胜利。本县腊八会号称“千年古会”,届时河南、河北省一带马戏班子,必有几家前来赴会献艺。会戏多为两台,视当年经济、政局状况确定演出档次,高者为省城、外县剧团,一般为常驻本县剧团或民间社戏。此外还有拉洋片、说唱、杂耍等小型文艺活动。“腊八会”是本县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民间文化交流场所;规制已成惯例,几乎未曾中断。
建国前,农村文化交流主要形式有娶丧喜庆的堂会戏、皮影、木偶戏、自乐班清唱等。春节期间,大村多有自办社火,互请摆场,使民间艺术得以延续、保留。
建国后,文化交流走上正规化、经常化和多样化的道路。
一、文艺会演
1956年春节,本县在东关体育场举行第一次群众文艺会演。参演者有东里堡、申家堡、城关镇四、五街、文龙堡、大寨堡的业余剧团和各地社火。新庄村的狮舞被选送到渭南地区参加会演。大李村的焰火被选拔到西安,最后选调北京表演。1959年春节,举行第二次文艺会演。时本县已与泾阳、高陵、淳化合为一县,会演以公社文工团为主,少数工厂也派队参加,演出反映大跃进题材的自编节目。1960年举行职工文艺会演,其中表演唱“邮电工人大跃进”被选送陕西省职工文艺会演大会,获创作、演出二等奖。1963年春节,举行第三次农村群众文艺会演,有20多个业余剧团演出,以戏曲为主,辅以少数音乐、舞蹈、表演唱、曲艺节目。会演创作节目占一半以上,演出水平较前提高。毕家沟大队的《一只泥鞋》,陵前大队的《儿女婚事》,东武大队的《婆媳之间》,郝家大队的《喜讯写给毛主席》等四个创作剧本,被县剧团选用改编排练,参加咸阳地区会演,《儿女婚事》调省会演。1964年至1966年每年都举行农村文艺会演,演出节目大多是阶级斗争,忆苦思甜内容。1971至1977年,每年春节举行文艺调演或会演。1971年春节为“革命样板戏”调演,节目全是8个“样板戏”全场、选场或选段。陵前大队的《红灯记》选场获好评。1972年春节,举行创作节目调演。除农村外,尚有几个工厂参加。县剧团《红岭新医》秦腔现代戏、陂西公社的秦腔小戏《劲松新枝》等四个剧目被选送咸阳地区调演。1974年举办创作剧目选拔会演。南李大队的《放开眼界》,西秦大队的韵白剧《一顿饭》选送咸阳地区演出。此后,一年一度的业余文艺会演,大多是8个“样板戏”的选场和少量创作剧目。
1979年咸阳地区举行业余戏曲创作会演,本县抽调演员、乐队排演了四个小戏,其中《相女婿》参演后获得剧本创作二等奖。
二、故事会讲
本县城乡有以方言说书传统,尤以老市场茶馆说书最受欢迎。建国后文艺工作者推陈出新,改为说革命故事。1972至1978年,省、地共举办六次故事会讲,本县都派队参加,先后讲出创作故事9个,其中有4个参加陕西省会讲。故事《矮嫂坐上席》《我的婚事》在1978年赴省会讲,分别获创作一、二等奖和演出一、二等奖;并录音在省广播电台播放多次。儿童故事《金丝猴借瓜》《卫卫遇仙记》1983年先后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
三、书画展览
民国时期,本县曾由私人举办过画展,其中有姜金铭的骏马图,李浓、张伯坤等人的花卉、百蝶图。建国后,书画展览逐渐繁荣。1961年,县文化馆将馆藏的古今名人书画和征集的各类作品共千余件集中举办书画展览,参观者络绎不绝。1974年,文化馆承办美术展览,展出工人、农民、教师、干部创作的绘画300余件,是建国以来业余美术作品展出最多的一次。此后每年都要举办各类书法、绘画或摄影展览,同时进行评奖。1980年,本县开始举办个人书画专项展览,同时进行评奖。1980年,本县开始举办个人书画专项展览,县邮电局职工韩虹的书法,陕西美院讲师戴信军的版画,西北大学教授温友言和中国对外艺术展览公司书法活动家谢德萍,县政协董耀辉、苟彦斌的书法,李文兴、徐展、秦鸿章的国画等先后展出。每次展览作品不下百幅,皆获良好效果。
1986年,本县筹办于右任书法真迹展览。有关部门派人分别赴北京、上海、杭州、兰州、银川、成都、重庆、西安等地征集于右任书法作品400余幅。经鉴定筛选239幅391件在县博物馆举行了7天预展,参观指导者约5000多人次。1986年5月10日正式在北京中国革命博物馆揭幕展出。习仲勋、刘澜涛、程子华、钱昌照、屈武、马文瑞、周绍铮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参观、题词,各界人士和书法爱好者500余人出席开幕式。此次展览得到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推动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促进祖国早日统一》的报道。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北京晚报》《人民政协报》《参考消息》《人民日报》海外版、《香港大公报》和香港《百姓》半月刊还发了开幕式的照片或专题报道。展览历时半月,接待观众5万多人次,为展览题词者达300余人。
四、艺术大赛
艺术大赛始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89年本县举办“于右任杯”全国书法大赛,历时半年,收到北京、上海、黑龙江、四川、台湾等31个省市和日本、泰国、法国、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参赛稿件1万余件。国内外11家新闻单位发布了大赛消息。全国书法界名流组成评委会,共评出一等奖13名,二等奖45名,三等奖90名。这些获奖作品,内容新颖、高雅,艺术风格达到继承和创新的统一。获奖作品已精印成册,向海内外发行。新华社、中新社向海内外发通稿予以报道。
1989年,全县开展10首革命歌曲大赛,各行各业普遍参加。1990年5月,全县开展“主人翁杯”职工歌咏赛,参赛单位更为普遍,必唱歌曲为《学习雷锋好榜样》和歌颂工人阶级的任选歌曲。
1990年春节,本县组织元宵节社火大赛、迎新春灯谜大赛、庚午之春摄影大赛和春节文艺联欢晚会、新春秦腔演唱会。30多个县直属单位,16个乡、镇,6个省市单位,约6000多人参加了本次活动,大赛吸引了四五万观众。14个乡镇分别表演了“筒子龙”“二龙戏珠”“狮舞”“旱船”“跑驴”“走马”“大头娃”“钢管乐队联葵”等112个门类,组合为38台社火的节目。这些节目中,有挖掘出失传近50年的“七巧图”,新创作的“莲女戏船”、“八仙赞三原”。县总工会还组织各单位,结合自己行业特点,举办灯展灯谜大赛、摄影大赛,展出黑白、彩色摄影作品1000余幅,在政府街、池阳街设3个点展出,其形式之新颖、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均属空前。
1990年10月,本县举办首届艺术节,开展书法、美术、摄影、戏曲、表演艺术等项大赛。书法大赛有126人的157件毛笔书法作品和927人的1600件硬笔书法作品。美术大赛有114人的国画、油画、版画、擦画等十多个画种,265件作品。摄影大赛选出36名作者的122幅作品进行决赛和展览。戏曲大赛选出56人的52个唱段,组成两个晚会决赛。表演艺术大赛选出122个节目,由724人进行了5场决赛。此外还展出:61名文艺工作者发表的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诗歌、歌曲、杂文等成果;250名能工巧匠制作的3500多件工艺美术作品。艺术节时,本县画家李文兴奉献出毕生绘画精品200多幅,举办个人画展;退休教师刘恩沄把个人收存的千余件秦腔演员剧照整理成套,设专室展出。
艺术节各类活动吸引观众约1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