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县办报刊
县办报刊,始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本县一些进步人士在东关胡家花园创办《白话报》和《训俗报》。
宣统三年(1911)10月,胡景翼率渭北复汉军南下,驻防本县,创办《三原报》,宣传“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民国7年(1918),陕西靖国军总司令部设在本县,创办《战时日报》,宣传反军阀战争和靖国军辖区人民生产、生活、文化教育情况。次年(1919)该报停刊后,又由蔡江臣主编靖国军司令部机关报《启明日报》。该报曾连载罗素的演讲,题为《布尔什维克的理想》,刊登马克思画像。
民国14年(1925),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三原支部创办了“驱吴”日刊《血泪》,揭露陕西督军吴新田镇压学生的罪行。渭北青年社西北执行委员会在本县创办《渭北青年》期刊,从西安迁来的进步群众团体,在渭北中学创办《雪耻日报》,渭北青年学生联合会创办《三原学生》杂志。上述报刊都以反帝反封建为办报宗旨。民国23年(1934),国民党三原县党务指导委员会创办《民声周报》。“西安事变”后,《民声周报》由县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接办,编辑人员有共产党员马宏山和民主进步人士张卓儒,主要宣传张、杨两将军的“八大主张”,号召一致抗日。
民国26年(1937)至37年(1948),国民党县党部曾办过不定期的《三原民报》,该报主要宣传国民党的反共政策,兼发地方趣闻及内部倾轧消息。
建国后,中共三原县委机关报《三原报》于1956年10月3日创刊,每周3期。每期发行量1万余份。1959年改为《三原日报》,每日发行量增至2万份。1961年10月24日出至第463期停刊。
1987年7月,中共三原县委决定恢复《三原报》。当年10月组建筹备,于1989年1月1日,以陕西省内部报纸(刊号为5X09—00004)恢复出刊,每半月出刊1期,每期4开4版,发稿2万余字,发行量2000余份,此后逐年上升。1992年4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三原报》成为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正式县级报纸(刊号为CN67—0055),每周1期,每期4开4版。1993年元旦正式施行,自办发行,每期发行量7000余份,至1996年发行量达1.5万份。
三原报社属中共三原县委领导的事业单位,编制20人,实行总编负责制。报社有编委会,下设编辑部、记者部、广告部、办公室。复刊之初,报社租房办公,几经搬迁,直至1995年11月,才正式搬到新庄小区办公,并陆续配齐办公设施,购置了业务用车、照相机和小型采访设备。
《三原报》共分四版。一版为要闻版,二版为经济版,三版为综合版,四版为文艺副刊版。
自1989年1月1日至1996年12月31日,《三原报》共采编刊发稿件9200多篇,其中40多篇获中央、省、市各等次奖励,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及时地宣传了本县的改革开放、经济建设、企业发展、科技进步、市场繁荣、文娱多彩,提高了本县的知名度,促进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社长兼总编辑吴树民被评为陕西省报业经营管理先进个人、优秀总编辑,三原报社被评为县市级报先进集体。
第二节 广播
民国26年(1937),工职、县中、三中各有1台交流收音机。民国34年(1945),县民众教育馆设有1台直流收音机。
建国后,1950年,中共三原县委宣传部有五灯收音机1部,由收音员每天听抄新闻记录,供写黑板报用稿,并先后在城关各完全小学组织4个收听组,收听中央台办的少年儿童节目,间或携带收音机下乡宣传。1956年,三原县广播站成立,筹建有线广播网。
一、网路建设。1956年10月1日,广播站开始向全县播音。广播线路利用县到区的电话线路。1959至1964年,先后在城关、安乐、鲁桥、西阳、大程、渠岸、陂西、独李、陵前、马额、新兴、嵯峨、张家坳13个公社建立了放大站。至1971年,全县各公社都建立了放大站。放大机为500瓦的有10个站,250瓦有6个站。1964年,县广播站建成45米高的发射天线铁塔。1969年5月,全县试办广播载波化,自制成载波机,当年年底实现全县广播载波化。1970年,大小灌区9个公社架设了广播专线。1975年,北部原区架设了广播专线,并逐步由单线传输改为对线传输。3个放大站实现自动开机,13个放大站实现了自动扳闸。1978年,投资6万元建成340平方米的广播楼1座。1980年,架专线36公里,全县实行广播专线化。小喇叭由1956年的480只,发展到1965年的1238只。10年中,农村喇叭入户率由2%增至30%。1967年,农村广播线路遭到严重破坏,至1969年,农村喇叭下降到8000只,入户率下降到17%。1970年后,多次进行整网工作,至1974年,入户喇叭又上升到42400只,入户率达94%。全县160个大队和1242个生产队都通了广播。1980年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变化,入户喇叭开始回落到39000只,入户率为65%,由于电视和收音机的普及,至1990年,入户率仅为4%。但乡、村的高音喇叭仍可转播县站的节目,覆盖率仍可达到70%以上。
二、管理维护。广播站、放大站建立初期,喇叭和公社到队的电杆、线料,采取集资筹助和生产队公益金中支出,入户喇叭由群众自己购买。1961年,公社放大站设专职维护人员,管理放大站机器,维护广播线路。1963年,县人委颁布了广播网管理工作试行条例,规定县至乡的广播传输线和讯号线由县站建设,乡至村、组和机关单位的线路,所需铁丝、木杆及劳力,本着谁建、谁有、谁维修的原则,由受益村、组、机关单位负担。私人入户喇叭引入线和维修费由私人负担。各村设一名兼职维修员,县站给以适当报酬。1963年在安乐公社试行喇叭收费,集体单位每月只5角,个人每月3角。当年11月,除洪水、嵯峨外,全县普遍实现入户喇叭收费,仅10个公社7995只喇叭,就收费7000多元。此规定在“文化大革命”中以“金钱挂帅”为由受到批判,遂被取消。1977年,广播维修线路专兼职人员达575人,当年采取经常和突击相结合、群众和专业相结合的办法,县社队三级共更新干支线239.6公里(其中干线131.6公里,支线108公里),对原有线路进行了两次检修。1979至1981年,每年检修全县三分之一大队的线路,三年全部完成检修任务。1984年,各乡镇共评出37名优秀广播维护员,县乡坚持每周维护员例会制度,县广播站机线组实行48小时内排除机线故障制度,保证了正常播出。
三、广播宣传:本县广播以转播中央台和陕西台的新闻节目为主,自办节目每天45分钟。经过多年的经验总结,在栏目设置上,按照“新、快、短、活、强”的方针,将原来的20~30分钟的综合节目,改为5到10分钟的《三原新闻》《新闻简讯》《外地新闻》《为听众服务》和《科技与生活》等栏目。此外,还采取了广播大会、广播讲座、专题栏目等形式进行宣传。曾举办过“工农业跃进誓师大会”、“争取秋棉大丰收、小麦更大隼收”广播大会。县委和县人民政府召开的各种大型现场会,大多通过有线广播转到各乡会场组织收听。党的十二大文件下达后,先后7次利用有线广播向群众宣讲,举办学习新时期总任务讲座。县委安排的广播辅导讲座和专题广播讲座都由巽级领导人分题讲解。广播站还根据党的中心工作,如精神文明建设、植树造林、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春耕生产、“三夏”、“三秋”、计划生育、法制宣传、民主选举、婚姻家庭等设置专题栏目,进行宣传动员。
四、机构设置:1965年,县广播站成立初期配备干部5人,负责编辑、采访、管理机器等业务;站长由宣传部长兼任。1968年9月,成立县广播站革命委员会,设正副主任各1人,委员3人。1981年成立广播事业局,与广播站一套人马两个牌子。1984年2月更名为广播电视局。1984年,改广播站为广播电台,广播事业现行机构设置为县广播电视局(三原广播电台),局内设办公室、编辑组、事业组、机线组、服务部;管辖17个放大站、人员编制31人,设正副局长各1人。其余为编采、播音、机务、机线、政工、服务部等。各放大站每站1人,共17人。三原县人民广播电台,波长105.4兆赫,功率发射半径范围约25公里。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