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管理机构 民国时期,县内无文物管理机构,文物毁坏、流失很多。 本县文物管理工作始于建国后1958年,由县文化馆兼管。址设南大街,只有少量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同年,在省文管会指导下,对全县文物进行第一次普查,征集了一部分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并在馆内举办了第一次文物陈列展览。后又设置义务文物保护小组,负责保护古文化遗址,古陵墓及古建筑名胜等。 1961年,泾(阳)、三(原)、高(陵)、淳(化)四县合一时,县人民政府设在本县城内,正式成立县博物馆,址在城隍庙内。设馆长1人,馆员2人。 1981年成立县文管所,址在城隍庙内。设所长1人,副所长1人。 1983年7月,成立县文物管理委员会,为文物管理行政机构,直属县人民政府领导,设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4人,委员8人,下属县文管所。 1985年,县文管所改制为县博物馆,址设城隍庙内。设馆长1人,副馆长1人。下设文物陈列保管部,负责文物收集、鉴定、陈列、保管、整理、保卫等管理工作,有工作人员26名。 1989年,县博物馆划归县文化文物局,局下设博物馆、中王堡文峰塔文管所、东里堡李靖故居文管所、孟店大房文管所、野卧文管所。 第二节 文物普查 一、1958年文物普查 由省文管会派员直接领导,县文化馆组织人力下乡普查,征集了部分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并在南大街文化馆首次陈列展出。 二、1980年文物普查 1980年12月1日~20日,咸阳市文化局派领导小组前来本县普查文物,县文物馆派人参加。查出古遗址4处,古墓葬13处,古建筑6处,石刻30件。此次普查进一步摸清了县内文物分布,丰富了文物陈列内容。 三、1988年文物普查 1988年12月12日~1989年元月4日,咸阳市文化局组织文物普查队,来本县进行了为时20余天的文物普查。县人民政府成立文物普查领导小组,配合市文物普查队工作。至1989年元月4日普查结束,共查出古遗址55处,古墓葬36处,古建筑41处,石刻318件。 此次普查,较全面地查清了本县文物分布及现存状况,丰富了文物研究资料。普查的突出成就是: 1.对县内古遗址做了详细调查。普查中,在北原区发现古代遗址50余处, 大多集中在清峪河、赵氏河两岸,除原有洪水仰韶文化遗址外,还发现赵家村仰韶文化遗址、邵家河龙山文化遗址。这些遗址包含物丰富,有多处白灰地面,邵家河龙山文化地面可看出经过多次维修。类似遗址在马额、陵前的赵氏河沿岸也发现20余处。 在张家坳乡崔家坡发现一处瓷窑遗址,遗物中有白瓷、黑瓷、绿釉瓷,可辨出器物形状,似属唐到宋之间的古代瓷窑遗址,为研究鼎州窑提供了宝贵资料。 2.嵯峨乡天井岸遗址的发现试掘。此次普查时,在天井岸村发现了一座秦汉时期大型宫殿遗址。东靠清水河,西临泾阳县的龙泉乡,北依嵯峨山,南接鲁桥镇,地势高阔。 根据遗址遗物的调查,与乾县的梁山宫、淳化的甘泉宫宫殿建筑台基相似。秦汉时广建宫殿。《史记》《汉书》中都有记载。经咸阳市文物普查队多方考证,国家文物专家初步认定是汉代天齐祠遗址。为皇帝祭天的处所。 3.对本县其他文物也做了深入细致调查,共计调查出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及古石刻有以下几处: (1)古遗址: 新石器时代遗址: 22处; 商、周时代遗址: 2处; 秦、汉时代遗址: 17处; 隋、唐时代遗址: 9处; 宋、元时代遗址: 1处; 明、清时代遗址: 4处; (2)古墓葬 隋、唐时代墓葬: 24处; 明、清时代墓葬: 12处; (3)古建筑 明、清时代建筑: 41处。 (4)石刻 宋、元、明、清时代石刻: 318件。 此次文物普查是近年来一次规模最大,调查最深入的普查工作,它开创了本县文物工作新局面,推动了文物管理、文物保护工作。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