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建国后,晓钟戏校停办,上林剧校原班人马另立文光剧团,赴渭南地区演出。1950年5月,任哲中、殷守中等原晓钟社演员申请成立“西安市艺声社”。1952年赴乾演出,被接收为乾县人民剧团。1953年赴宝鸡市演出,被宝鸡专区接收,改为“宝鸡地区秦腔二团”。
玉民剧社 民国27年(1938),苟福堂倡导在注泔乡贺家坳成立“玉民剧社”。苟福堂本人承担箱主,招收演员30余名,学生30余名,由著名须生龚清义任社长,边排边演,走乡串镇,并赴泾阳、三原、旬邑、武功等县演出。民国35年(1946)苟福堂被部属所杀,剧社解体。
弦板腔剧团 1954年7月,旧艺人组建“灯塔剧社”。1955年1月易名“和平剧团”,有演职人员62名,服装道具简陋,入不敷出。1956年4月,省人民剧团向乾县调拨青年演员20余名,演员阵容大为改观,演出水平有所提高,遂改名“乾县人民剧团”。1959年乾县、礼泉、永寿三县合并,又改为“乾县第二剧团”。把地方剧种弦板腔搬上大戏舞台,在剧本、板路、唱腔、身段、道白、音乐、场景各方面进行改革,所排《紫金簪》、《九连珠》、《十二寡妇征西》等剧目走红关中,享誉陕甘。参加陕西省国庆10周年献礼演出,颇得各界赞誉,并改名“乾县弦板腔剧团”。“文化大革命”中传统剧目禁演,改演样板戏与新编现代剧。1970年咸阳地区“样板戏汇演”,所排弦板腔《智取威虎山》获奖多项。1978年传统剧目解禁,改用秦腔演唱。1982年,剧团分为一、二两队。1983年初定名“乾县第一剧团”与“乾县第二剧团”,多活动在甘肃一带。1984年将一部分演职人员转业,只留一个团。因受电影、电视录像等冲击,很少在县城演出。
文艺宣传小分队 1971年10月,县革命委员会批准文教局成立“乾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小分队”,共18人。队伍精干灵活,演出节目短小活泼,轻装简从,易于流动,走村串乡,义务演唱。其舞蹈、快板、快书、小戏曲、民乐合奏等节目,深受群众欢迎。1974年初解散。
第四节 书店
建国前,全县仅有陈志修、敬业、张四等个体小书店三家,主要经营教科书、历书、古籍、旧小说和文具、账簿等。
1949年7月31日,乾县新华书店正式成立,编制三人。店址在西大街,后迁东大街,1956年迁正街。起初用马拉轿车从西安进书,或用火车托运到兴平、普集后,由营业员背回。
建国初所进多为政治类书籍、毛泽东著作、时政类书籍和边区剧本、新小说等,一售即空。
1957年销售毛泽东著作《反对自由主义》2万多册。1958年送书到大炼钢铁现场,全县销售书籍1600多万册,当年全县平均每人购书五本。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大部分书籍被查禁。书店主要经销毛泽东、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著作和中共中央文件、政策、法令和宣传材料。曾无偿发给每户毛泽东画像一张,《毛泽东选集》一套,成年人每人《毛主席语录》一本。
粉碎“四人帮”以后,图书解禁,出版业蓬勃发展,图书品种大幅度增加,销售额倍增。
1985年以后,书店采取开架售书,方便读者,大大活跃了图书流通,增加了经济效益。1987年成立乾县新华书店旅游书画经销部。1990年成立乾县新华书店新艺花灯社,巡回各地为丧葬举办灯会。1992年又成立云梦园卡拉OK歌舞厅。
在经济效益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县书店购买了汽车,并于1988年建成740平方米的职工宿舍楼,改善职工居住条件。
除县书店外,1969年增设临平、薛禄两个分店。1973年设阳峪分店。1986年阳洪建成图书门市部。1987年梁村建成图书门市部。截至1990年,全县共有图书销售点50多个,其中供销社及商业部门25个,个体户30多个。
乾县新华书店大胆改革,成绩显著。1986年以来,一直被县、市、省评为先进单位,受到表彰奖励。1992年被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先进集体”、“文明单位”。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