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发行
民国初,本县有罗家、田家两个书铺,除经销《四书》《五经》《增广贤文》《幼学琼林》等书外,还刻印一些启蒙读物销售,如《三字经》《百家姓》《小儿语》《弟子规》《七言杂志》等。民国20年(1931)前后,县城(今武功镇)学前街设有益智书局,经销古经书、字贴、稗官野史、章回小说、通俗演义以及《论说指南》《论说精华》《地理指南》《历史指南》和民间应用文等;还销售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颁布的各种小学课本、教学参考书、工具书及各种挂图。民国24年(1935),县城南街增设了益智书局分店,经销图书、文化用品。民国27~30年(1938~1941),县城先后开设有庆华书局、春柳书店、何记书铺、魏记书铺和四五个流动书刊摊贩。书店、铺以销售学生课本、通俗读物、参考工具书籍为主,兼营文化用品,流动摊贩以担挑书籍、文具,走串乡间私塾、学堂销售,其中以河南人秦文轩最为有名。之后,随着全县私立小学增多,县立初级中学成立,各种书籍、挂图需求量增大。经销图书的书店、商贩也逐渐增多。长宁、大庄、魏公、薛固等镇和普集、武功(今杨陵)火车站,都先后开设有书店、文具店或书刊摊点。40年代,反动书刊、报纸、图片和封建迷信、淫秽读物充满了这些书店和摊点。
解放后,1949年7月13日成立新华书店武功门市部,1950年4月改名新华书店武功支店,图书发行统一由国营新华书店经营。1951年县支店销售图书12.54万册,营业额达1.66万元。县支店设流动销售员,走乡串校,发行《毛泽东选集》一、二卷、图书刊物和学生课本。1952年全店发行毛主席著作11.48万套,占当年图书发行总量一半还多。1956年全县仅有的四五家私营书铺(店),陆续实行了公私合营,受县供销社领导。县支店在县内广布图书销售网点。50年代初,全县8个区的供销社都设有图书发行门市或专柜。1958年在全县14个供销社先后建立了18个图书销售门市部,60多个“双代店”(代购代销店)设立了图书代销点,当年销售图书104.35万册,首次突破百万册。60年代,基本形成以供销社兼营图书的基层网络,1966年全县建立图书基层网点54个、书亭2个、图书发行145.83万册,营业额22.78万元。1974年基层网点发展到143个、书亭4个,图书发行量152.57万册,营业额30.50万元。
“文化大革命”中,《红楼梦》《水浒》《西游记》《三国演义》《契诃夫短篇小说集》《普希金诗集》等中、外古典书籍和文学作品,被视为“四旧”而封存,只准发行马列著作、《毛泽东选集》《毛主席语录》及政治性书刊,经营种类单调。1978年后,县书店和各供销社兼营图书的门市,书目种类大幅度增多。调进的中、外名著、科技读物、少儿读物、学生课本、参考教材、辅导资料、名人字画以及趣味性读物,任读者选购,以满足各阶层读者的需求。图书发行中,县书店始终坚持正确方向,注重社会效益,严格把好订货关,未出售过有害书刊。1986年县书店推行和完善了“六定一包”(定任务、定人员、定库存、定费用、定折扣、定盈亏,包上交定额、保证发行质量),实行多种形式的岗位管理承包责任制。1990年发行图书167.82万册,营业额达144.45万元,人均销售5.56万元。
县新华书店成立40年来,先后四次被评为省级先进单位,1990年被评为市级图书发行优质服务先进集体。县供销社和长宁、小村镇供销社图书门市部,两次被评为省级图书发行先进单位。李世忠、景致春等八名职工(营业员)荣获全国或省级农村图书发行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
第二节 阅览
明、清时期,本县绿野、有邰书院收藏了部分图书文献(多属儒家书籍),供少数学者阅读。民国时期,县民众教育馆开设图书报刊阅览、借阅活动。
1952年县文化馆始设图书报刊阅览室,有图书3000多册,报刊20多种,日阅览百余人(次)。1970年后,藏书2万多册,年借书8000册(次);订阅报刊60余种,日接待读者近千人(次)。1985年全县13个乡(镇)文化站(文化中心)及部分村图书室藏书3.5万多册,订阅报纸、杂志328份。各工厂、机关相继建起图书室、资料室,供广大干部、职工业余学习阅览。1990年县图书馆成立,书库占地面积125平方米,固定职工5人,阅览室占地面积120平方米、座位60个。图书馆藏书32626册,其中线装古籍图书595册,哲学图书179册,社会科学图书22342册,综合性图书3934册,外文图书45册。阅览室年订阅全国性报纸及杂志、刊物近百种,发放借书证1385份,借阅约2万人(次)。
1955年全县两所初级中学设有2个图书室,藏书1万余册,多属教学参考和文学艺术类书籍。1972年全县6所高中(含完全中学)和9所初中共有图书室15个,占地480平方米,藏书6.7万册。1990年,全县5所高中、26所初中和1所职中设图书室32个,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共藏书20.8万册,订阅报刊、杂志64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