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 武功民间遇有丧葬或喜庆事,一般都要请乐工,俗称“乐”。一个乐班子少则4人,有4~6种乐器;多则8人,有8~10种乐器。以唢呐为主,打击乐器有锣、鼓、钹等,管弦乐器有笙、笛、萧、喇叭、胡琴、月琴、琵琶等。民间乐手擅长演奏的乐曲如《杀妲妃》《柳生芽》《大开门》《小开门》《对美人》《西风赞》《纺棉花》等。单人吹奏的双唢呐有《百鸟朝凤》《普天乐》等曲牌。70年代后,凡叫8个乐工的,普遍都带有6~10人的自乐班戏,奏乐与唱戏相配合。武功镇菜园刘家乐工班为世代祖传,历代兼有迎送官员、祭祀文庙等职责。双唢呐《滚龙袍》被省、市选入志书,演奏的曲目《什样锦》在陕西省《曲艺》杂志上发表。进入80年代后,戴家乡范庄、景庄、邵寨等村联合组成一个以西洋管弦乐器为主的乐工队,由20多人组成,常在民间红白喜事和娱乐活动时演奏。1990年全县共有乐工班10个150余人。
曲子 从明中叶康对山《沜东乐府》问世,到解放前(1948),民间曲子演唱活动在武功一直很活跃。旧县城(今武功镇)能演唱曲子的艺人有宣化街党平厚、西街郑亚樵、东街耿旭斋、小北街丁凤藩、北韩村韩命初等。那时人们认为念唱曲子是啸歌泉林、抒发情感、雅善风骚之事。后发展到一些参加地方乡试的文人学子,在进入围场(考场)前,除带笔墨纸砚,也要带上三弦、胡琴、笛子、四页瓦之类乐器。考试毕到放榜,中间有一段闲时间,便填词唱曲,相互唱和,以曲会友。状元康海征歌度曲,影响较大。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富平籍王敬一在武功县衙当收科经承(相当今财政局职员),会念唱曲子,他把在武功一带流行的曲子搜集整理,编成《羽衣新谱》出版问世。民国初年,华阴县一个有名声的曲子班来到武功,要和武功县城里的曲子班立擂台比输赢,轰动城乡。比唱了很久,难分高下。后来武功曲子班的高手郑亚樵,演唱了他的绝招曲子《祭江》,曲调变化多端,演唱出神入化,终胜了华阴曲子班。
剪纸 遍及本县各地,分为三个类型:窗花剪纸、新婚洞房剪纸,丧葬剪纸。
窗花剪纸 是农家室内装饰品,在春节前剪贴,内容多是花、鸟、虫、草,飞禽、走兽,也有一些象征性的戏剧人物和谐音故事,如《花园卖水》《吉庆有余》《莲生贵子》等。窗花剪纸本县在70年代前极其盛行,今渐少。
新婚洞房剪纸 新婚之日在家庭内外至洞房和接亲的车辆上,都贴有用大红纸剪的“囍”字。洞房内主要是《鸾凤和鸣》《丹凤朝阳》或《八卦太极图》和五颜六色的花束彩带,贴在顶棚中央,取吉庆之意,有和谐之美。60年代以前,农村新炕四周的花围子,用红、蓝、黄彩色纸剪出一条条彩带,粘贴在规划好的位置上,使浑然一体的花烛洞房更加美观艳丽。
丧葬剪纸 在本县起源较早,今更盛。1990年全县从艺者近千人,有纸花店100余家,剪纸品有花圈、亭台、阁楼、斗纸、堂纸等。
雕塑 本县雕塑主要有三种类型:木雕、石雕、泥塑。
木雕 境内从事木雕者约百人,较为娴熟知名的有戴家乡牛寨村梁鹏。他长期从事木雕艺术,80年代经常惠法师介绍,在长安县兴教寺、香积寺等地雕刻古建筑物。为兴教寺雕刻的大型佛光圈堪称一绝,内有佛像、缨络、七宝菩提、石榴、葡萄、鹤等。陕西省电视台曾拍摄播放,被誉为西北一流珍品。薛固乡尼安村的木刻祖辈相传,以民间日常用品为主,种类有棒槌、响把槌、鼓槌、锣槌、香炉、蒜窝、蒜槌、木碗、锯把子等二三十种。70年代前,该村90%农户利用农闲从事木刻。80年代后,被铁器、塑料工艺品所代替,木雕渐衰。
石雕 本县石雕工艺品过去少见,自80年代以来日渐增多,遂之盛行。全县有数十名工匠,用石料精雕细刻,制作各种工艺品,种类有碑楼、牌楼、墓碑、门墩、石狮、装饰品对联、匾牌等。
泥塑 在境内为数不多,但工艺尚佳。苏坊乡小寨村老艺人何俊海,小时拜扶风民间艺人刘午为师,擅长佛像雕塑。20多岁时能独立完成整座庙宇的塑像与绘画,他特别娴熟塑造大佛诸种头冠,如大鹏雕冠等,更擅长盘金拨线、压沿添分、三矾九染等高难度技术。
说书 本县传统文化之一。说书人大多是高龄老人,其中有儒人雅士,也有文盲。凭记忆力广采民间传说,将故事情节与人物关系熟记于心,讲给听众。凡古庙会、逢集日和在一些村子的祠堂门前、乘凉树下、田间地头,均有说书人活动其间。说书内容大多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薛刚反唐》《三侠五义》《包公案》《施公案》《彭公案》《狄公案》以及传统故事、古典戏等。说书人有的手无道具,亦无表演动作;有的手拿醒堂木或一把扇子手舞足蹈,动作、表情俱佳。他们多用本地方言土语讲述,语言流畅。70年代前,本县说书人较多,约50余人,80年代后说书人渐少。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