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历史 | 艺术 | 民俗 | 图片 | 线路 | 文物 | 视频 | 出游 | 专题 | 景点 | 特产 | 美食 | 传说 | 吃住 | 休闲 | 交通 | 论坛 | 团购 | 搜索
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户县龙窝酒网上订购
三秦游
首页 | 西安概况 | 宝鸡概况 | 咸阳概况 | 铜川概况 | 渭南概况 | 延安概况 | 榆林概况 | 汉中概况 | 安康概况 | 商洛概况 | 杨凌概况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的位置:首页 > 铜川市概况介绍大全 > 正文

铜川市文化概况(1)

2012-7-19 17:57:39   来源:三秦游综合   进入论坛 查看评论()
第一节 文化体制
    一、机构设置
    民国时期,县设民众教育馆,管理全县民众识字和业余文化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县政府第三科分管文化教育工作。1951年,改三科为文化教育科。1953年6月,改文化教育科为文教卫生科。1956年12月,成立县文化科。1958年,设文化教育局。12月,改设市文教卫生部。1959年4月,改设文教局和卫生局,市文教局下设文化科。1960年6月,文化、教育机构分设,成立市文化局。1961年8月,市文化、教育两局合并为文化教育局。“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文教局工作陷于瘫痪。1968年,文教工作归市革命委员会生产组领导。1970年,成立市文教卫生局。12月,文教、卫生机构分设,成立文化教育局。1980年8月,文化、教育机构分设,成立市文化局。1989年,市文化局机关编制15人,设艺术科、文化文物科和办公室。局下属单位有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新华书店、图书馆、博物馆、群众艺术馆、秦剧团、豫剧团、戏剧学校、铜川剧院和文化招待所,全系统共380人。
    二、管理体制
    市文化局实行局长负责制,负责组织领导全市性的重大文艺活动,指导各县区文化局的工作,对所属单位的行政、业务和财务等实行全面领导。
    市文化局直属单位的科级干部,1985年以前,由市人事部门任免,股级干部由局直接任免。1986年后,科级干部改由局直接任免,报市人事主管部门备案,一般干部、职工调动,由直属单位申报,市文化局审核,报市劳动人事部门审批。
    各直属单位的经费,由市财政局每年按预算拨给文化局进行分配。文化局对所属单位的经费管理分别采取三种办法,一是全包干,如图书馆、艺术馆、博物馆和戏校;二是部分包干,如秦剧团、豫剧团和铜川剧院;三是自负盈亏,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新华书店和文化招待所等。
第二节 专业文化
    一、戏剧与曲艺
    (一)剧团
    同声社 民国30年(1941)初,由同官县红土、中山、金锁等乡镇的40余人联合成立,驻城隍庙。先后演出的剧目有《会真记》等40余本。演出场所主要在城隍庙,泰山庙等戏楼,并到红土、黄堡、耀县等地巡回演出。32年(1943)下半年,因经费短缺等原因,剧社被迫解散。
    市豫剧团 1952年10月,铜川接收西安豫声剧社,改名铜川红星剧团,时有60余人,驻七里铺,属集体性质。1958年4月,该团更名为市豫剧团。1960年7月,改为全民所有制。1963年春,豫剧团与渭南县曲剧团合并为渭南地区豫剧团,常驻铜川。1970年7月,市革委会决定原渭南地区豫剧团改为市第二文工团,演出京剧,属全民所有制。1973年,该团改为市豫剧团,演职人员103名,驻红旗街苗圃路。1985年,剧团开始实行团长负责制和聘任制。1988年,剧团评定职称,评定二级演(职)员7名、三级演(职)员7名、四级演(职)员27名。30多年来,市豫剧团累计排演大型豫剧、京剧170多本,折子戏近百出。主要剧目有《黄鹤楼》、《宇庙锋》、《花木兰》、《双射雁》、《冯玉萍》和《十五的月亮》等。该团演出活动立足当地,面向工矿,并到外地巡回演出,曾涉足西安、宝鸡、咸阳等市、县,并多次参加省、市级戏剧调演、会演,先后受到过省级奖励的演员有20余人。
    市秦腔剧团 1955年10月25日,接收西安正俗社,改名县秦腔剧团,属集体性质,驻城关剧场。1958年后,相继更名为市秦腔剧团、市秦腔一团。1960年7月,改为全民所有制。1963年3月,市秦腔一团与耀县剧团合并为渭南地区秦腔第四团,驻耀县。1978年12月,市革委会决定撤销市歌舞剧团,组建市秦腔剧团,属全民所有制,驻市工人文化宫院内。1985年,剧团实行团长负责制,内部实行聘任制。1988年,剧团评定职称,评定二级演员3名,三级演(职)员14名,四级演(职)员16名。其中张惠侠被文化部批准为二级尖子演员。市秦剧团两次组建,共排演大型秦腔、眉户戏110余本,折子戏100多出,主要有《三娘教子》、《玉蝉泪》、《打神告庙》等。演出立足当地,面向工矿区和农村,同时去外地巡回演出。在参加历届省、市会演和调演中,共获得集体奖17个,个人表演奖36个。1983年,张惠侠、郝宝丽被评为陕西省秦腔百名优秀唱腔演员。1989年,全团有演职人员86名。
    曲艺团 成立于1955年,时有9人。1958年4月,曲艺团交红旗人民公社管理。1965年,复归市文化局领导。该团多在私人开设的茶棚演出。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曲艺团自行解体。1979年,市文教局在七一路修建曲艺厅,恢复曲艺团。1981年10月,曲艺团移交城区。该团主要演唱河南坠子、河南曲子和评词,多为传统书目。后因曲艺事业萧条,1983年再次解体。
    市歌舞剧团 1970年8月,市第一文工团成立,驻工人文化宫院内,属全民所有制。1972年9月,该团改为市歌舞剧团。开始以演歌舞剧为主,后逐步上演歌剧、话剧、曲艺、眉户剧、声乐和器乐等。上演主要剧目有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新苗》,歌剧《江姐》,话剧《风华正茂》,眉户剧《两颗铃》和声乐节目《长征组歌》等。演出以当地为主,面向工矿、农村,也经常到外地巡回演出。1976年,参加陕西省“农业学大寨”专题会演,演出自编舞剧《新苗》,受到好评,并由陕西人民广播电台、电视台录音录像,分别播放。1978年12月,该团撤销。
铜川市专业剧团参加陕西省历届会演获奖演员表

┏━━━━━━┳━━━━━━━━━━━━━┳━━━━━━┳━━━━━━┳━━━━━━┳━━━━━━┓ ┃ 时 间 ┃ 会演名称 ┃ 获奖演员 ┃ 单 位 ┃ 演出剧目 ┃ 获奖等级 ┃ ┣━━━━━━╋━━━━━━━━━━━━━╋━━━━━━╋━━━━━━╋━━━━━━╋━━━━━━┫ ┃ 1956年 ┃ 陕西省首届戏剧观摩 ┃ 赵兰芝 ┃ 红星剧团 ┃ 宇庙锋 ┃ 一等奖 ┃ ┣━━━━━━╋━━━━━━━━━━━━━╋━━━━━━╋━━━━━━╋━━━━━━╋━━━━━━┫ ┃ 1984年 ┃ 陕西省青年演员会演 ┃ 乔慷慨 ┃ 市秦剧团 ┃ 样子官 ┃ 一等奖 ┃ ┣━━━━━━╋━━━━━━━━━━━━━╋━━━━━━╋━━━━━━╋━━━━━━╋━━━━━━┫ ┃ 1984年 ┃ 陕西省青年演员会演 ┃ 武娅 ┃ 市秦剧团 ┃ 思凡 ┃ 二等奖 ┃ ┣━━━━━━╋━━━━━━━━━━━━━╋━━━━━━╋━━━━━━╋━━━━━━╋━━━━━━┫ ┃ 1987年 ┃ 陕西省首届艺术节会演 ┃ 杨金水 ┃ 市秦剧团 ┃ 大将王翦 ┃ 二等奖 ┃ ┣━━━━━━╋━━━━━━━━━━━━━╋━━━━━━╋━━━━━━╋━━━━━━╋━━━━━━┫ ┃ 1987年 ┃ 陕西省首届艺术节会演 ┃ 张惠侠 ┃ 市秦剧团 ┃ 大将王翦 ┃ 二等奖 ┃ ┣━━━━━━╋━━━━━━━━━━━━━╋━━━━━━╋━━━━━━╋━━━━━━╋━━━━━━┫ ┃ 1987年 ┃ 陕西省首届艺术节会演 ┃ 郝宝丽 ┃ 市秦剧团 ┃ 大将王翦 ┃ 二等奖 ┃ ┗━━━━━━┻━━━━━━━━━━━━━┻━━━━━━┻━━━━━━┻━━━━━━┻━━━━━━┛

    (二)戏剧学校
    铜川三原协作区戏校 1958年成立,属铜川、三原合办,校址设在三原县城隍庙,学员170名。1959年2月,该校改为铜川、三原各自分设,铜川戏校迁至富平周公府,9月,又迁至市区三里洞。一年后,排练并试演《烈火扬州》、《回荆州》等本戏和折子戏。1960年7月,戏校结业,50名学员分配到市、县各剧团,少数改行到工商系统工作。
    市戏剧学校 1980年9月成立,招收学员84名,校址设城区王益村。戏校设秦腔班和豫剧班,学制3—5年,试学期2年。课程以学基本功为主,另设有形体、乐理、艺术理论和文化、政治课。1981年进入试排,先后排练20多个剧目。1982年2月,参加省文化厅举办的戏校文艺调演。秦腔折子戏《打神告庙》被省电台和省电视台录音、录像播放。是年7月,参加市文化局举办的市、县戏校观摩演出,得到各界好评。1985年元月,学校结业,学员除10名改行外,其余分配市属专业剧团。1989年下半年,戏校撤销。
    (三)演出场所
    明、清时,全县较大村镇、寺庙多建有戏楼,迄今保存较完整的尚有城区黄堡镇梁家原戏楼等10余座。
    红星剧院 1959年12月建成,位于市区七一路中段,为砖木大屋顶结构,建筑面积2276平方米,1985年拆除。市政府又投资185万元,在原址重建铜川剧院,1987年7月竣工。建筑面积4300平方米,设座位994个,是一座既能演出、又能放映电影的多功能剧场。剧场位置适中,音响效果良好。年平均演出200多场。
    此外,北关剧院、黄堡影剧院、川口影剧院以及厂矿企业的30多个俱乐部也可作为演出场所。
    二、电影
    (一)电影放映
    民国36年(1947)12月,同官煤矿在西安购买电影放映机1部,开始放映电影。
    1951年,陕西省第一电影队在县城内南大操场放映文献纪录片《新中国的诞生——开国大典》、《大西南凯歌》和故事片《钢铁战士》,轰动了全县。1953年,国营同官煤矿办起铜川第一个电影放映队。是年,省文教厅第48电影队来铜川放映。翌年,该队更名陕西省铜川电影队。1955年4月,省文教厅投资10.5万元在七一路北段修建铜川电影院。50年代,电影放映单位有铜川电影院、工人文化宫及城关、石柱、陈炉、黄堡、金锁等电影队。1965年,全市有放映单位15个,年放映4535场,观众250万人次,发行收入19.8万元。“文化大革命”10年间,各放映单位除放映规定的新闻纪录片和样板戏影片外,其他影片基本停放。1976年之后,大批优秀影片重新与观众见面。1979年底,全市放映单位发展到172个,年放映29880场,观众达3230万人次,放映收入142万元,发行收入96.7万元。
    进入80年代,由于电视机进入千家万户,电视录像事业发展迅猛,电影放映受到严重冲击,出现下降和徘徊局面。1983年,全市放映单位123个,年放映21365场,放映收入101.7万元,发行收入71.9万元。1985年以后,电影放映趋向平隐。1989年,全市有放映单位124个,其中城市38个,农村82个,专业放映单位4个,放映从业人员307人,装备放映机35毫米31部、16毫米84部、8.75毫米9部。
    铜川放映场所发展较快,至1989年,全市建起室内影剧场近40座,各大厂矿企业基本都有自己的放映队和影剧场(院)。农村各乡镇和53个自然村,也有放映队和露天(或室内)放映场。
    (二)电影管理
    50年代,铜川电影发行管理归属陕西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1960年初,市电影发行放映管理站成立。1961年9月,电影业务归属渭南地区管理,但耀县、富平放映单位的电影发行业务仍归铜川管理站管理。“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管理站工作基本瘫痪。1968年8月,成立市电影管理站革委会,统辖全市各直属放映单位。1970年4月1日,撤销市电影管理站,成立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1978年,电影公司扩大业务范围,管理全市170多个放映单位的业务工作。1980年底,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的电影公司办公楼在川口建成。1988年,公司下设发行宣传科、放映管理科、计划财务科、录像发行科和办公室,负责全市50多个录像放映单位录像带的发放管理。是年,川口影剧院交电影公司管理,各区县电影管理站先后成立,原管辖的富平电影公司划归渭南地区管理。1982年,耀县、郊区电影管理站更名为电影公司。1983年,宜君电影公司划归市电影公司管理。
    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业务由省电影公司领导,行政上隶属市文化局领导。1988年,市电影公司进行管理改革,与各放映单位签订发行放映收入包干指标,收到预期的效果。1989年,全公司35人,其中主任技师1人,中级职称9人。
    三、图书
    (一)图书发行
    民国时期,同官县书刊和课本由当地杂货铺和私人书摊销售。
    1951年3月,西北新华书店耀县支店在铜川县城、五里铺和黄堡镇分别设立图书代销店和流动宣传销售组。1952年,改县城代销店为耀县支店铜川门市部。1953年8月,门市部改为新华书店铜川支店,改耀县支店为铜川支店耀县门市部,并建立起李家塔、史家河、焦坪等矿办书店和陈炉、红土、金锁、王家河、黄堡等乡办书店。1954年后,兼负延安、榆林地区28个县的图书中转工作,每年中转量均在6万件以上。1957年元月,新华书店铜川支店由县城迁入七一路新址。1959年,铜川支店下放铜川市领导。1970年3月,红旗街新华书店营业楼落成,支店迁入。1983年10月,支店改由省店管理。1984年8月,铜川支店升格为县级建制。1985年后,铜川支店担负陕北15个县书店的二级分发工作。1987年,支店下放市文化局领导。1989年,支店有职工49人,设业务科、储运科、财会科和办公室。直属单位有红旗街、七一路、城关、鸭口和少年儿童5个门市部。是年,销售图书232.3万册,金额252.6万元。
    新中国成立40年来,支店采取新书预订、宣传推荐、余缺登记、代查代销、多卷配套、送书上门等措施,搞好图书发行工作。课本发行是图书发行的主要任务之一。1982年后,支店采取预订、各校调剂的办法,基本上保证了大、中、小学生的按时用书。1989年,共发行各种课本135万册,占全年总发行量的42%。
    (二)图书阅览
    民国20年(1931),同官县图书馆成立,附设县教育局内。22年(1933),迁入文庙。28年(1939),又迁入南街节义祠内。因藏书甚少,29年(1940)改称书报阅览室。31年(1942)7月,阅览室迁入中山教育馆。馆内设有书报室、巡回书车、大众壁报、露天阅览处等。
    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图书阅览室设在县中心文化馆内。1960年10月,市图书馆成立,属市文化局领导的文化事业单位。初建时,馆址设十里铺南端。有平房10间,藏书6163册。1962年,图书馆更名为图书室,并入市文化馆。1968年,图书室清理藏书,停止开放。1973年,恢复对外开放。1979年12月,市图书馆新图书楼竣工,占地7.2亩,建筑面积2150平方米,位于五一路南端,1981年元月对外开放。1989年,全馆有职工31人,其中馆员3人,会计师1人。机构设有采编部、流通部、业务辅导部、科技信息服务部和办公室。对外服务设有社科、科技、综合、老年4个阅览室和参考资料室、文献检索室、图书外借室、讲座室、复印部、售书亭和广告装潢美术公司。1980年以来,发出个人借书证9000余个,集体借书证70余个,年平均订阅报刊800余种,上门送书累计713次、2.32万册,编印《科技信息》小报64期,提供各类信息万余条。1989年,馆藏书17万余册,接待读者15.74万人次。
    从1982年起,图书馆受到各级奖励25次。1988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文化部授予“全国以文补文先进单位”。1989年,陕西省委授予“卫生先进单位”称号,文化厅授予“文明单位”称号,文化部授予“全国文明图书馆”称号。
    据1986年统计,各大厂矿、中等以上学校和乡镇(街道)文化站共有图书馆132个,藏书50余万册。其中经费落实、有专业人员管理、办得较好的有陕西省铜川煤炭技校、矿工俱乐部、铜川师范学校、市第一中学等单位图书馆。

[1] [2] [3]  下一页


编辑:秦人
铜川市概况介绍  
铜川市概况:宜君县简介 铜川市概况:耀州区简介 铜川市概况:印台区简介
铜川市概况:王益区简介 铜川市概况:铜川市城市规划 铜川市概况:铜川工业
铜川市概况:铜川市行政区划 铜川市概况:铜川历史 铜川市概况:铜川市自然资源
铜川市概况:铜川简介 铜川市新闻概况 铜川市文物胜迹概况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5 陕西概况介绍大全 http://www.sanqinyou.com/shaanxi/.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三秦腾飞 旅游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