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广播
一、广播宣传
(一)编采与播音人员
50—60年代时,铜川广播站(电台)采取编辑、采访合一的方法,播音员也兼做一部分编采工作。1970年以后,铜川广播站(台)的编采工作逐渐分开,设置有专职记者和编辑,两者实行定期轮换。记者的采访工作每月有定额,由专人负责考核,根据实绩给予奖励或批评。播音员一般为专职。编采工作计划由编采部门负责人提出,分别由主管站长、局长、台长决定。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到1989年,铜川广播事业已经形成一支29人的专业编采、12人的专业播音队伍。其中,市广播电台有记者、编辑16人,播音员5人。县区广播站共有编辑、记者13人,播音员7人。
(二)广播节目
1.新闻性节目
新闻性节目分为综合性新闻节目、纯新闻性节目和专题性新闻节目等。
综合性新闻节目 从建站开始设置至今。广播稿的体裁有消息、通讯、特写、讲话、调查报告、评论文章、小故事和录音剪辑等。每天初播1次,重播2次。每次播出时间为10分、15分、20分和半小时不等。节目的名称,建站初期称《本站节目》,后相继改为《自编节目》、《本站政治节目》、《政治节目》和《铜川新闻》等。该节目的内容比较广泛,有配合党和政府中心工作的宣传,重大节目的宣传,配合农事季节和工业生产的宣传,有配合历次政治运动的宣传以及环境保护、计划生育和新人新事新思想的宣传。其间,宣传过不少好的典型和先进人物。1976年以后,围绕全市揭批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重点进行了报道。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新闻节目从内容到文风都有很大的改进。在报道工作中,坚持“真、短、快、活、新、强”。从1984年起,鼓励记者写短稿,要求编辑稿“挤净水分”,长稿短编,重视编播,扬广播之长的音响性节目,如录音新闻、现场报道、访问记等。广播评论稿件也有所增加。据统计,1981年至1986年,有19组(篇)稿件获得铜川市奖励,有8组节目在陕西省优秀广播节目评比中获奖。获陕西省优秀广播节目一等奖的是:郊区广播站1984年10月7日播出的现场报道《赵建民办起我市第一个农民食品厂》。获省优秀广播节目二等奖的是铜川台1981年7月播发的一组新闻节目。此外,还有一大批稿件被上级新闻单位采用。
纯新闻性节目 是铜川台于1959年5月至1963年9月、1980年10月以后设置的。时间为15分钟或10分钟,以消息为主,兼有录音报道等。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注重对工农业生产第一线的成就和经验的宣传。1980年以来,侧重于典型报道。如1982年11月至1983年5月,对铜川煤炭基本建设工程公司一处职工子弟学校青年教师马均有的英雄事迹进行连续报道,先后共发稿件21篇。
专题性新闻节目 该节目是铜川台于1981年1月设置的,始称《煤城通讯》,后又改为《通讯》、《今日铜川》。每次播出时间为15分钟。每星期发稿2组,每组稿初播1次,重播2次。该节目主要播发以新人新事为题材的通讯、新闻特写和报告文学等,兼播少量散文。
2.专题节目
1956年,铜川广播站设置《对农村社员广播》。1970年至1980年,相继设置《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揭批“四人帮”》、《计划生育》、《人民解放军节目》、《对工人广播》等节目。1980年,电台恢复播音以后,先后设置《庆祝建国35周年》、《科学园地》、《报刊文摘》、《文化生活》、《政教园地》等。播出时间多数不固定,一般为10分钟、15分钟或30分钟不等。办得较好、影响较大的《工业学大庆专题节目》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多样。
3.文艺性节目
铜川广播站1956年设置的《戏曲节目》,以播出秦腔戏剧为主,有时还转播剧场实况。1963年至1980年9月,铜川站(台)没有专设《戏曲节目》,仅在综合性文艺节目里,安排播出一些戏曲节目。1980年9月至1989年,文艺节目增加较多,占整个广播节目的60%,设有《陕西地方戏》、《戏曲》、《河南地方戏》等节目。为照顾各地听众的戏曲欣赏习惯,在突出陕西和河南地方戏的同时,还经常播出京剧、越剧、河北梆子、山西梆子、评剧和黄梅戏等。1981年1月至1982年1月,曾开办《文学节目》,播出业余作者创作的各类文学作品121篇。
4.服务性节目
铜川站(台)曾设有《天气预报》、《为您服务》、《广播体操》、《广告与文艺》、《广告》、《广告与信息》和《电视节目预告》等节目。时间10至15分钟不等。有些节目每周发一组稿,初播、重播共3次。
二、技术设备
(一)有线广播
铜川县广播收音站1951年5月成立时有5灯干电池收音机1台,由收音员负责收听并抄收中央和陕西广播电台的记录新闻,刻写油印成《广播新闻报》供人阅读。1956年4月,县广播站建成播音。据1989年底统计,全市共有县级有线广播站4个,乡镇广播电视站42个,总输出功率为26.25千瓦。
铜川有线广播使用的收听设备以舌簧喇叭和压电喇叭为主。初建站时,只在部分自然村安装喇叭二三只。1970年,全市8个人民公社109个生产队,全部接通有线广播,通播率为99.7%,喇叭入户率为45.8%。1975年,全市有喇叭32286只,入户率达到90%。1980年以后,由于收音机的迅速普及,加之农村广播线路管理不善,全市有线广播的通播率和喇叭入户率均出现下降趋势。1985年,全市42个乡镇,有喇叭4.3万只,村通播率为54.6%,喇叭入户率为35.4%。1989年,全市农村通播率为62%,喇叭入户率为45.1%。
从50年代开始,铜川各大型企事业单位相继购置了扩大机、高音喇叭设备,建立起广播站(室)。现在,不少中小型企业单位也都办有广播站(室),一般都自办节目。根据1989年不完全统计,铜川矿务局所属的19个县级厂矿、机关均建有广播站(室),配有80至1千瓦输出功率不等的扩大机,总功率为15千瓦,有喇叭260只,播音员63人;陕西煤炭建设公司系统有广播站(室)19个,扩大机33部,有喇叭115只,专、兼职播音员19人。
(二)电台
铜川人民广播电台于1959年5月1日建成播音,发射功率为0.5千瓦,频率为1290千赫。1961年10月22日,发射功率增至1千瓦,频率改用1050千赫。1963年9月5日,奉上级指示停播。1980年10月1日,恢复播音,发射功率仍为1千瓦,频率1134千赫。据收测,1989年广播电台在铜川的覆盖率为50%。
开始,铜川台控制系统有机房两间,一间为播音员直播室,设备有播音台、话筒等,另一间为控制室,设备有∠Y635型录音机、Ⅰ/Ⅱ型增音机1套、YYS450接收机1台、TEJ—840同步接收机2台。另外,还配有50千瓦柴油发电机1台。控制中心的信号由发射台发射。1988年9月,电台控制系统搬入新建的技术楼。楼内有录音室、制作室、播音室、控制室和文艺演播厅。
电台发射台建于1958年,坐落在市区十里铺西村,建筑面积为109平方米,其中机房40平方米。1988年11月,发射系统迁至新建的南雷发射台。该发射台建筑面积为532.6平方米,其中机房面积256.2平方米,有发射铁塔3座,新添1千瓦和10千瓦发射机各1部,音频处理器1台。使用供电专线。
(三)群众收听
群众收听广播的工具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有线喇叭,另一种是收音机。1951年,铜川县仅有收音机3台。1989年,全市拥有半导体收音机14363台,收录机5093台。其中,城市每百户有各类收音机、收录机141台。全市广播覆盖率为53.8%。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