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新闻体制
一、管理机构
(一)广播电视
1951年5月,铜川县广播收音站成立。1956年4月,县有线广播站建成播音。1958年前半年,县广播站改为市广播站。1959年5月1日,铜川人民广播电台建成播音,1963年9月停播,改做实验台,市广播站恢复。1973年2月25日,铜川电视转播台建成,在2频道转播中央电视台节目。上述站(台)先后均隶属县委、市委宣传部。1979年5月29日,市革命委员会广播事业管理局成立。1980年10月1日,铜川人民广播电台恢复播音。1981年7月,市广播事业管理局更名为市广播事业局。1983年10月23日,更名为市广播电视局。1988年1月1日,市广播电视局和铜川人民广播电台分设。市广播电视局内设办公室、事业科和宣传科。广播电台内设总编办公室、播出部、新闻通采部、专题部、文艺部、技术部和中波发射台。电视转播台内设办公室、微波班、发射班和电力班。1989年,市广播电视局系统有职工97人。
(二)报社
铜川报社成立于1956年6月,隶属铜川县委领导。是年11月6日,创办《铜川报》,报社内设编辑部,有编辑记者3人,主编1人(兼),副主编1人。社址在县城内(今郊区城关)南街18号,并附设印刷厂。1958年6月26日,《铜川报》停刊,报社随之撤销。是年7月,创办市委机关报《铜川报》。1959年6月,更名为《铜川日报》。报社内设办公室、农业科、工业科和政文科,编制30人,其中主编1人(兼),副主编5人。社址在铜川矿务局机关院内,并附设铜川日报社第一印刷厂(今市印刷厂)和富平印刷厂、铜川日报社王家河造纸厂和富平造纸厂。1961年8月15日,报社撤销,报纸停刊。1973年4月6日《铜川通讯》创刊。该刊物系市革命委员会机关内部刊物,后为市委机关内部刊物。《铜川通讯》内设编辑组,编制7人。1978年4月4日,《铜川通讯》停刊。1985年8月1日,市委机关报《铜川报》创刊。报社隶属市委领导,内设总编办公室、经济部、通采部和政文部,编制20人,其中总编、副总编各1人。社址在市政府招待所北二楼。
铜川煤报社,创办于1956年7月。该报是铜川矿区党委机关报,编制6人。社址在铜川矿务局机关。1958年7月停刊。1970年10月24日,《铜川矿工报》创刊。该报为铜川矿务局企业机关报。隶属铜川矿务局领导。1989年,报社内设编辑部、办公室和印刷厂,编制14人,其中社长、总编各1人。社址在铜川矿务局机关内。
二、管理体制
(一)宣传管理 各新闻单位对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主要由同级党委的宣传部门管理;日常业务由新闻单位的总编(台长)和部主任管理。记者和通讯员一般由通采部或设专人管理。宣传工作的程序是:责任编辑编好稿件后,交部主任初审,再由总编(台长)审定;特别重要的稿件,送上级主管部门的负责人审定。市广播电视局制定有录音磁带管理制度、宣传质量管理制度和安全播出管理制度。铜川报社制定有校对奖罚制度、广告条例和岗位责任制等。
(二)技术管理 电台和电视转播台技术管理的主要内容是:经常向职工进行安全、优质播出的思想教育;实行岗位责任制,制定并督促执行工作安全制度、值班制度、机器维护检修制度和仪器管理制度;有计划地对职工进行技术培训,定期考核,评定技术职称。有线广播的技术管理分机务和线务两项:机务管理包括对机器进行维护检修、技术指标的测定、效果的监测等;线务管理包括对栽杆、架线、安装喇叭提出技术要求,对线路进行测量等。市、县、区广播站都制定有机务和线务管理制度。
(三)经费管理 1980年以前,中央和省级主管部门给广播电视事业划拨一部分经费,不足部分由地方财政拨款。1980年以后,全由地方财政拨款。拨款一般分为事业费、专项拨款、基建款等,由地方财政部门实行宏观控制,广播电视局控制使用。市级广播电视事业经费拨款数量为:1972年4.9万元,1981年19万元,1985年57.84万元,1986年67.3万元。铜川报社经费全由地方财政拨款,一般分为事业费、专项拨款等。1989年,报社经费拨款为22万元。铜川矿工报社的经费由铜川矿务局划拨,1989年为8万元。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