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图书发行
解放前,全县仅有五里镇的“书客”和私人书铺,经营文房四宝和书画、小学课本。1950年以后,图书推销站按照“征订目录”所需数量从洛川和铜川书店进货,通过代销门市部和人背肩挑上门销售。县新华书店成立后,改义务发行为各供销社代销、经销。到1962年各乡镇基本上都设有发行销售点和专职发行员。发行的品类由字典、词典、图片、社会科学、文艺作品、中小学课本等少量图书,到发行工农业生产各种专著、机械、电子、医疗卫生、科研等论著,发行量逐年增加。特别是1980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各类科技书籍销售量猛增。1981年,图书销售金额10.09万元,1989年销售金额达17.53万多元,发行各类图书43.18万册。
二、图书阅览
县图书馆成立以前,图书阅览活动由文化馆设专人负责,除了办好图书阅览外。还积极协助广大农村和部分企事业单位、学校建立图书馆(室)。1971年曾出现建立农村图书室热潮,但因无固定房子,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管理知识,管理不善,建起的图书室不久大部分又解散。
1980年图书馆成立时,有藏书600余册、报纸20余种、杂志60余种;专职人员2人;图书室3间、阅览室3间。平均每天接待读者50余人。同时着手建立各公社文化站、农村图书室,帮助解决房舍、购书、体育文化用品设施等,还培训了图书管理员。到1986年底,全县共有图书室45个,工作人员30多名,累计有图书6万余册。
三、书刊出版发行
解放前宜君县没有书刊出版发行。解放后,1956年10月到1958年底县委编印发行有《宜君县报》。60年代中期,县文化馆首次编辑印发了民间文艺《朝花》。为油印32开本,每年不定期出刊4—5期。《朝花》除登载群众创作的诗歌、曲艺、小演唱、顺口溜、短篇小说等作品外,还介绍业余文艺活动和文化动态,并以此为阵地培养了一批业余作者,为活跃农村文化活动提供了材料。1966年停刊时,共印发了50期。1970年,县文化馆开始搜集整理民间故事、歌谣、谚语、快板等。1983年以来,相继出刊了《山城集》、《宜君风情》、《宜君民间文学》。其中《宜君民间文学》除向全县发送外,还向省内外兄弟县赠阅、交流,受到了一些学者和文艺团体的重视。1986年搜集整理上千篇,其中有些内容还在省、市一些刊物上发表。是年,群众文化副研究馆员、县文化馆干部王世雄主编的《猪八戒的传说》经省民间文学协会审定,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由新华书店发行,受到群众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