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工农教育
民国三十四年(1945),县上设有民众教育馆,编制9人,下设民教部。当时统计,全县有失学民众45,700多人,(其中学龄儿童33,000多人),计划采取的办法是:在中心学校及分校各设两班,共设477班,每班30人,受教育者14,300多人。全县扫盲分为三期,一年半完成。第一期,城关附近8个乡;第二期,渭北8个乡;第三期,原上8个乡。
建国后,本县重视工农的文化学习,成立了渭南县扫盲协会,1952年改名为扫盲委员会,1979年改成工农教育委员会。由县级13个单位组成,下设工农教育办公室,作为工农教育委员会的办事机构,也是县文教局的职能部门。其任务是指导全县工农教育工作,管理和训练工农教育的教师,安排教学活动,负责教材供应等。基层各社(镇)厂,也设工农教育委员会。从1950年到1954年,在扫盲委员会的领导下,县城办起9所业校,开设识字班92个,普通班28个,中级班6个,学员1,637人;同时,举办速成识字班121个,学员5,790余人,农村开办冬学,成立民校130处,1,350班,学员达36,700人。春学481处,751班,学员17,000人。还举办过两次教师训练班,训练教员1,195名。1955~1957年,全县先后办起农民业校1,157处,城镇干部业校5处,使扫盲效率大大提高。从1958年开始,本县给每区配有两名扫盲专业干部。
1979年遵照全国职工、农民教育会议精神,34个社、镇办起各种类型的农民科技学校,124个大队也办起了业余农业技术学校,开展教学活动457次,听课人数达12,000多人次。全县职工教育有规划有管理机构,职工业余学校达120所,专职教师241人。其中,粮食、商业、供销各系统都设有总校,下属单位有分校,基本上形成本系统的职工教育网。同年11月,渭南地区工农教育委员会和渭南地区教育局联合对本县5个公社进行抽样验收,有97.3%的学员已达到脱盲,符合国务院规定的无盲单位标准,成为渭南地区无盲县之一。
第六节 师资队伍
建国初,全县有中小学教师1,141人(中学教师122人,小学教师1,019人),1957年发展为1741人(中学教师323人,小学教师1,418人),1973年猛增为5,263人(中学教师1,888人,小学教师3,375人)。1979年以来贯彻了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教师人数有所下降,但在克服了过去盲目发展的倾向后质量有所提高,到1983年全县有中小学教师3,219人(其中,中学教师1,998人,小学教师1,221人),仍比1949年增长1.8倍。
为了提高教育质量,本县先后采取以下形式培训教师。
1、举办学习会:五十年代初至六十年代中期,每年利用寒暑假,集中时间,组织全县教师学习政治和业务,提高政治觉悟,树立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思想和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2、在职学习:建国初期,县文教科专门设有视导班,组织全县中小学教师在职学习,开展各种学科的教学研究活动。各个学校都建立有教研组。1978年,县文教局附设教学研究室,专门负责全县教师的在职学习,开展教学改革等工作。分别成立中学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教学研究会,不定期地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提高教学水平。
3、离职进修:在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由于教师不足,离职进修机会很少,只能在陕西师大、渭南、大荔、蒲城师范学校进行函授专业学习。1981年经地区批准,把县师范学校改为教师进修学校,先后办培训班20期,29个班,离职进修教师1,347人。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