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学教育
学校
民国十三年(1924),渭南县建立了第一所中学——渭阳中学(今故市中学)。十六年(1927),共产党员贠德暹创办渭南县立中学(是中共渭南地下县委所在地,渭华起义失败后被解散)。二十八年(1939),国民党省政府教育厅在老城西关马王庙乐育小学校址(现渭南地区行署)内建立省立瑞泉中学,第二年迁入老城内(该校现址)。三十一年(1942)成立私立景贤初级中学(今下吉中学),三十七年(1948)成立私立象山初级中学(今阳郭中学)。公立中学的经费由国家拨付,私立中学大部分来自校产(田租、房租、物租),少部分由国家拨付。建国后,中学教育发展很快,1954~1957年新建赤水、崇凝两所县办中学和32所民办中学,1959年后又建立蔺店、官道、杜桥、三张、大纪、信义、交斜7所县办中学(1961年调整中停办三张、信义中学)。1971年,上级指示县办中学改为高中;高小或改单设初中,或改七年制学校。至1972年,全县有高中9所、初中93所,1980年初中发展到124所,高中发展到24所。1981年后,上级要求每万人办一所初中,高中也进行调整。至1983年,全县有初中49所,高中调整为瑞泉、崇凝、阳郭、城关、杜桥、下吉、故市、官道、蔺店9所,瑞泉中学列为地区重点中学,故市中学列为本县重点中学。经费来源,县办的由国家拨付;社办的公社筹集,国家补助。按比例汇总计算成绩,记分办法,一度改为5分制,后恢复百分制至今。
学生
民国三十八年(1949),全县仅有中学生1,390人,其中高中185人。建国后学生增长较快,1950年,高中学生235人,初中学生1,307人。1957年,高中991人,初中5,520人,1961年高中1,615人,初中7,421人,1971年高中7,429人,初中30,126人,1978年高中10,961人,初中35,602人,到1983年高中5,745人,初中31,041人,中学生总数比1949年增加25倍多。
学制
民国时期,初中、高中均为三年制。有春季生、秋季生,秋季生居多。建国后,五十至六十年代,初中、高中均为三年制,“文化大革命”后,改为两年制,春季招生。1980年对初、高中的学制进行改革,恢复三年制,秋季招生。
课程
民国时期,初中设有公民、国语、历史、地理、生物、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美术、音乐、体育。高中不设生物、美术、音乐,增设代数、几何。成绩考核:分平时、期中、学终,均为百分制。建国后,初中设有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生理卫生、体育、音乐、美术、劳动技术课。高中除美术、音乐不设外,其余均与初中同。成绩考核分平时、期中、学终。
升学
1965年以前没有资料。“文化大革命”中废除了高考制度,1978年恢复。
第四节 专业教育
民国八年(1919)本县有蚕桑学校,校址在县城东关多公祠。十一年(1922)共产党员王璋峰创建私立赤水职业学校(今赤水中学)。十二年(1923)渭南县简易师范(今故市中学)成立。二十五年(1936)王璋峰又在赤水创建私立陕西渭南赤水初级农业职业学校(今赤水中学)。二十九年(1940),私立崇凝妇女传习所改成职业补习学校。建国后,专业教育发展更快,至1983年,境内共有专业性学校9所,其中省级1所,地级3所,县级5所。
私立渭南赤水初级农业职业学校:前身是私立赤水初级职业学校(高等小学),民国十一年(1922)由王璋峰创建。校址在姚李堡村北法济寺(今赤水中学),课程有养蚕、纺织、洗染等。第一期只有一个班,毕业时仅16名学生,王璋峰亲自任教。二十五年(1936)升格为赤水初级农业职业学校,以后发展到20多个班,1,1 00多名学生,34名教职工,王璋峰任校长。三十年(1941)王被捕后,狄毓林任校长。在青年团赤水特支领导下,师生以革命为目标,组织起教育促进会,开展过驱逐渭南教育局反动局长王述道、打击土豪劣绅等革命活动。三十五年(1946),王璋峰惨遭国民党特务杀害,狄毓林继续办学,直到解放。建国后先后几次更名,今为渭南县赤水中学。
渭南县农民技术学校:前身是1971年4月1日县办的“五·七大学”①。开始附设在赤水中学,后又设在瑞中,1979年迁到渭河大桥南侧东,有试验生产基地100亩,校舍30间,教职工33人,学生43名。1980年改为渭南县农民技术学校,是一所综合性的中等农业学校。建校以来,先后开办过农业微生物、农作物栽培、林果、畜牧兽医、水利、农业机械、机电、师资、医疗等9个专业,学习期限半年至一年。10多年来为各公社生产队培养农业技术骨干和社队农技校的师资3,593人,对本县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普及起了促进作用。现设有农业、林业和畜牧三个专业。
渭南县卫生学校:前身是1953年渭南专员公署在老县城西门口办的中医进修班。1956年移交本县,1959年在此基础上成立渭南县卫生学校,有校长1人,教师3人,学生100名,学制两年。第二期开学不到一年被撤销。1971年,县卫生局开办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1972年改名为“六·二六卫生学校”②。1980年改为渭南县卫生学校,有副校长1人,教职员10名,附设省中医学院函授部渭南县函授站。10多年来,该校先后举办医士、西医学习中医、妇幼专业、外科专业、精神病防治、中医士、公共卫生专业、中医函授等8次专业学习班,培养技术骨干569人,促进了全县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杜桥中学纺织职业班:1980年县教育局为了取得中学教育结构改革的经验,决定在杜桥中学试办纺织职业班。学制三年,学生68名,课程除开设普通高中课外,还开设几门专业课。由于在中学教学结构改革中创出新路,同年出席了渭南地区教育先进代表会议。
渭南师范专科学校:1979年建于韩马村东边。是一所普通师范专科学校,培养中学教师。开设有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化学等专业,学制三年。各专业设哲学、政治经济学、党史、教育学、心理学、外语、体育等公共必修课程。
渭南师范学校:是渭南行署于1954年在本县韩马村东北建立的一所培养合格小学教师的中等师范学校,后改为陕西省湭南师范学校。1961年停办。一年多后又恢复,1970年合并于大荔师范。
渭南地区中医学校:前身是1965年建立的陕西省中医学校。1 970年从三原县迁到本县盈田大队,改名为渭南地区中医学校。是陕西省中医在职人员教育基地之一。开设有中医士、中药士、中医护士、西医护士4个专业,学制三年,学生由全省统招统分。1981年6月附设了医院,1983年底,学校共有教职员工218人,在校学生598人。
渭南地区教育学院:建于1982年。校址在渭河大桥南公路东侧,是一所专门培训在职中学教师和教育行政管理干部的学校。初建时称渭南地区教师进修学校,后改为渭南地区教育学院,受地区教育局领导。
①五·七大学——根据毛主席1969年5月7日指示而命名的学校.
②六·二六卫生学校——根据毛主席1968年6月26日指示而命名的学校。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