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清奎同义学社 在陈吉元戏班基础上发展而成。兼演迷胡与同州梆子,俗称“风搅雪”。民国十年(1921),陈吉元弃艺从商,改由党清奎领班。演出剧目有《换花》、《放饭》、《杜十娘》、《陈兴打母》、《铡美案》、《破宁国》等10多本。除在本县演出外,亦在潼关、大荔、朝邑、合阳、澄县及山西永济、河南阌乡、灵宝等地演出,曾与觉民社、培风社、蒲剧团对台比艺,多以迷胡擅长取胜,在渭北各县及晋南豫西一带颇有影响。
南栅迷胡业余剧团 原名“南栅同乐会”,成立于民国十八年(1929),创建人冯光弟。该团经常从艺人员二三十人,多是一专多能。演出剧目有《白玉兔》、《狐狸缘》等数十本(折)。解放后,排演了《挖界石》、《只怪不识字》等十几个现代小戏。
兴乐坊业余剧团 创建于民国初年,初名“兴乐坊走马会”,主演迷胡。1952年更名“兴乐坊业余剧团”,改演秦腔。团长段民才、丁坤绪。该剧团行当齐全,共40余人。演出剧目有《铡美案》、《徐九经升官记》、《屠夫状元》等十几本(折)。除在本村演出外,亦受聘到外村镇和工矿区演出。1956年参加县业余文艺会演并获奖。
西谢村业余剧团 筹建于解放初,主演秦腔。剧目有《游龟山》、《望娘滩》、《收租院》、《白毛女》和《柜中缘》、《藏舟》、《打柴劝弟》等十几本(折)。1954年后,曾先后被孟塬车站、孟塬镇炊家、马村、小寨和硙峪乡西河等数十个村、镇邀请演出。
陕西省荣军疗养院八一歌舞团 由休养员和少数工作人员组成,1953年至1978年,曾演出迷胡《鸡毛信》、《箭杆河边》、《梁秋燕》;东北二人传《捞铁沙》;陕南花鼓《吹鼓手招亲》等,1959年至1960年,曾到西安、兰州、西宁、三门峡等地的厂、矿及大专院校演出。
上述业余演出团体,多数今已停止活动。
本县除以上业余剧团外,还有23个业余剧团:
庙前村自乐班:1897年成立。演出剧种:迷胡、秦腔;领导成员:李介。
上营村走马会:1904年成立。演出剧种:迷胡;领导成员:孙风高
沙渠村俱乐部:1907年成立。演出剧种:秦腔;领导成员:杨志恩、张建军
司家同乐会:1910年成立。演出剧种:迷胡;领导成员:张占元
马村同乐会:1910年成立。演出剧种:迷胡;领导成员:同兆业
桃园堡自乐班:1926年成立。演出剧种:迷胡;领导成员:吴恩汉、段黑娃
竹峪村自乐班:1927年成立。演出剧种:迷胡;领导成员:张景仲
康营业余剧团:1933年成立。演出剧种:迷胡;领导成员:芦景贤、王庭龙
苗家自乐班:1934年成立。演出剧种:迷胡、秦腔;领导成员:苗俊昌
严家城业余剧团:1934年成立。演出剧种:迷胡;领导成员:赵光武、杨白玉
冯家村同乐会:1935年成立。演出剧种:秦腔;领导成员:冯成业
台头业余剧团:1934年成立。演出剧种:迷胡;领导成员:杨俞生、张甲亭
敷水南城子剧团:1943年成立。演出剧种:秦腔;领导成员:牛平拴
小寨子业余剧团:1944年成立。演出剧种:迷胡;领导成员:阎宗文
南洛村业余剧团:演出剧种为秦腔;领导成员:郗恩林
南洞村业余剧团:1949年成立。演出剧种:秦腔;领导成员:陈志坤、黄志民
武旗营业余剧团:1950年成立。演出剧种:秦腔;领导成员:武抗战
王道二业余剧团:1952年成立。演出剧种:秦腔;领导成员:苏俊成
小涨村业余剧团:演出剧种为秦腔;领导成员:王守立
西谢村业余剧团:1953年成立。演出剧种:秦腔;领导成员:刘志高
新建堡业余剧团:1955年成立。演出剧种:迷胡;领导成员:贠君义、贠老合
桃东村业余剧团:1930年成立。演出剧种:迷胡、秦腔。坡上村业余剧团:1940年成立。演出剧种:秦腔。
三、皮影班社
本县皮影班社,老腔艺人较早的有张老闷儿班、张坤儿班,其次有张五常、张玉印班等,均系泉店人。时腔(碗碗腔)艺人较早的有甲娃班、来娃子班,其次是史纪事、史长才、王平安、段转窝班等。这些班社常活动在华阴、华县、潼关等地。
华阴皮影班社先后计有28个。老腔班16个:张老闷儿班、张规儿班、张怀英班、张坤儿班、张五常班、张玉印班、张小六班、张全生班、张凤君班、吕孝安班、任浪鱼班、秦平娃班、张喜民班、王振中班、赵麦槽班、张军民班。时腔班11个:甲娃班、来娃班、史纪事班、史长才班、杨兴耀班、王平安班、段转窝班、刘德娃班、赵双掌班、徐转社班、杨虎国班;张秀芳迷胡皮影班。皮影领班者说、唱兼弹月琴。
革新皮影社 华阴县人民政府1952年集中民间各皮影班组织起来的自负盈亏的集体文艺团体。成立时有老腔艺人张风君、任浪鱼等,时腔艺人史长才、王平安、段转窝、青年艺人赵双掌等共12人。苗培烈任社长,1953年招收一些男、女学生,人员增加到24名。1956年,参加陕西省第一届皮影木偶戏观摩演出大会,演出了老腔《借赵云》、《三战吕布》;时腔《青素庵》、《珊瑚塔大审》。史长才、王平安获一等奖,卫存才获音乐伴奏奖,张全生获演唱荣誉奖。
该社经常活动于华阴、华县、潼关、大荔一带,演出节目有时腔《曲江打子》、《劈山救母》、《杨龙开弓》、《白玉钿》等20多本,老腔《闹天宫》、《出五关》、《借赵云》等10多本,后来还排演了《血泪仇》、《白毛女》、《沙家浜》等现代戏。
1965年,县政府决定,集体人员的户口转回农村,由集体所有制改为亦农亦艺性质,允许各自组班。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