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县古老的演出场所称为戏楼,大部分村庄均有。冯家村戏楼上的“遏云亭”三个大字,即喻其演出之盛况。随着戏剧艺术的发展,演出设置日趋繁杂,旧式戏楼已不适应,遂相继拆除,为新舞台取而代之。现存的旧戏楼,仅有敷水太和堡(今敷南村)戏楼(金代建)、华山红岩村戏楼、南洞村戏楼(清代建)等10余处。民国时期,岳庙街的二兴马车店,在较长一段时间里,曾是说书、演戏的场所。新中国建立后,本县先后建成岳庙剧院、工人俱乐部、华阴影剧院、敷水镇影剧院,其他大部分为露天影剧场。驻本县的中、省属单位及驻军也多建有影剧院、俱乐部,共10余处。
岳庙剧院 解放前夕,岳庙街居民郭长俊在东街路北建成露天剧场,土堆舞台。解放后逐步被改建成砖木结构舞台,简易座池,配有简易木质连椅70个,池座两旁为站位,1956年公私合营。1959年,华阴人民公社投资两万元,发动职工、居民、学生到水库区搬运移民废弃的砖石,建成砖木结构的岳庙剧院,有座位800个,站位容700人,并建有演员宿舍13间。曾接待过西安易俗社,关中、渭北大部分剧团和山西晋南、河南豫西的不少剧团,演出活动频繁。该剧院“文革”中(1969年9月)毁于火灾。
华阴县工人俱乐部 1965年建成,舞台面积80平方米,座池300平方米,座位820个。是岳庙地区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
华阴影剧院 1976年4月筹建,由陕西省建筑设计院二室设计,华阴县建筑公司施工,总投资67万元,征地12.54亩,建筑面积2025平方米,其中化妆室205平方米。舞台487.58平方米,高17.59米,宽34米,深14米,台口高7.55米,宽14米。观众座池768平方米,观众休息厅345.6平方米,放映楼218.7平方米,观众座位1297个。其他附属建筑有票房7平方米,宿舍11间,计222.8平方米。1976年12月破土动工,1979年5月建成交付使用。编制10人,系县文教局管辖的事业单位(企业管理)。1979年至1990年底,共接待各类演出团体179个,演出1110场,观众914466人次。相声艺术大师侯宝林、著名电影演员谢芳等曾来院演出。1986年至1990年,曾获陕西省文化厅、渭南地区文化局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敷水镇影剧院 1983年落成,有座位1177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