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坪《乡土志略》载:“五州宗教,门户纷纭。历观厅境,士庶皆纯。嘉庆中叶,教立清真。回民礼拜,从无汉人。光绪癸卯,天主堂兴。汉人从教,二百余民。外无他教,煽惑人心。事关风化,理应志明”。除伊斯兰教、天主教外,还有道教、佛教。长期以来,由于民族融合,民俗风化,各种教派相互渗透,多教合一,很难划清本县人奉信道教与佛教的界限。
第一节 道教
道教是汉族固有的宗教。先有教徒,后有教,由东汉时江西人张道陵创立,奉信春秋时思想家李耳为主教,称太上老君。称李耳的《道德经》为道教的经典。长期以来,本县汉人奉信道教。南宋时,笔架山的南宫观成为道教胜地。“方士”以炼丹炼金,求长生不死之药。清乾隆晚期,湖北郧阳县极乐寺方丈张弘一法师,来笔架山习修炼术,后了道于南宫观,被信徒尊为弘一大仙。道教是多神教,供奉“玉皇大帝”、“老子”神位,但念的是佛教的《大乘经》、《小乘经》。道士系道教的神职人员,“阴阳先生”亦属道教。由于长期受道教影响,道教教仪逐渐演译成民俗。
据《砖坪县志》载,本县较大的宫、观、殿、阁、庙有:至圣庙即孔庙,位于东坡,清道光初通判硕庆修建。咸丰时通判万启薰修之。同治元(1862)、二年(1863)毁。七年(1868)通判付汝修循旧补修。庙制:大成殿3楹,两厢各6楹,中为载门,门东名宦祠,次忠义祠;门西乡贤祠、节孝祠。戟门前为泮池,池前有棂星门。启圣祠,光绪二十一年(1895)通判鲁沛劝捐千余金修茸。此外,还有关帝庙、祖师庙、火神庙、土地庙、观音庙、太山庙、杨四庙、刘将军庙、文昌宫、社稷坛、龙神庙、城隍庙、鲁班庙、财神庙、麻衣庙、弘一庙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本县神职人员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庙宇多成为学校、仓库。南宫观僧人续仁(人称杨和尚)曾当选为县人民代表,县人民委员会委员。明末清初,南宫观被毁。“文化大革命”初,再次遭到破坏,现已荡然无存。
第二节 佛教
东汉时从印度传入中国,初依附于道教,后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每年农历腊月初八,本县佛教徒都要过腊八节,吃腊八饭,以此纪念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吃腊八饭,现已沿袭成俗。民间丧葬习俗,大多系佛教、道教合二而一,至今农村可见。佛教神职人员男称和尚,女叫尼姑。据考证,本县清代及其以前,较有影响的寺院有铁佛寺、月池寺、天山寺、红岩寺等。铁佛寺约建于明正德以前。月池寺建于明代以前,占地约15公顷,有正殿、前殿、二殿之分。前殿亦称药王庙,内供药王、祖师、观音佛像数10尊。二殿有寺房数间。正殿又名摇风殿,即红岩寺,建有香房、议事厅,有房数10间。月池寺在明代时是规模宏大的寺院,陕西监察御史李素写有《游月池寺》诗一首可为佐证。相传寺院因和尚奸淫妇女而被绿营兵烧毁。和尚尸葬于今大道河镇陈家沟楠树下,刊碑称“和尚坟”。清代有人将《火烧红岩寺》写成小说,至今流传于民间,尤以大道河镇的石门沟说书最为流行。
第三节 天主教
天主教崇拜天上(即上帝)和耶稣基督,明末传入中国。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在本县萧家坝建天主教堂分堂。民国初,买盛国富土地重建教堂。民国二十三年(1934)被洪水毁后又重建,有正堂3间,南北厢房各2间及厨房。有地稞30多石,教徒才能种地,灾年租子可减免,至岚皋解放时有教徒30多户200多人。教堂办学校1所,入学20多人,均为教徒子弟,主学拉丁文,兼学中文。还有10多个残废无依无靠的人住在养济院内。城内东街有铺面两间。民国后期,刘、周、李、罗4个修道住两年多又回安康教堂。男的称神甫,女的叫修道。天主教信奉上帝和鬼神,每逢礼拜日教徒到教堂念圣经。神甫先后有班(名治亚、波兰人)、戴(意大利人)、彭(意大利人)、杜(名伯达,意大利人)、艾(保加利亚人)。神甫李治正、王崇道、张一刚是中国人。班神甫因两性关系被撵走。张一刚是临近解放的最后一个神甫。此外,二十三年(1934)天主教堂在花坝设有分堂。民国九年(1920),英国韩教士在湘子坝设福音堂,属安康福音堂管理。福音堂牧师开始是英国人,后是挪威人。教徒有李再芳、孙廷盈等11人。十八年(1929)后,因遭土匪之乱和瘟疫流行,福音堂停止活动。天主教堂建立后,很快形成了有较大影响的教会势力,连县政府和帮派势力都怕。因此,有“要打官司先入教”之说。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