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机构沿革
1951年10月,洵阳县收音站成立,隶属县委宣传部。1953年由县文教科接管。1954年后,复交县委宣传部管理。1956年,洵阳报社成立。1958年8月8日,洵阳县广播站成立,时有职工4名,附设于县邮电局。1959年6月,县广播站与县邮电局分设。1961年冬,洵阳报社与县广播站合署办公。1962年5月,洵阳报社撤销。
“文化大革命”初期,县广播站瘫痪,1968年10月起由县革委会领导,定名旬阳县革命委员会广播站。1970年10月改为旬阳县人民广播站。1978年,更名为陕西省旬阳县广播站,下辖9个区广播放大站和55个乡广播放大站。
1981年10月30日,旬阳县广播事业局成立,1984年3月26日改名为旬阳县广播电视局,下属10个区广播电视管理站,54个乡广播站。共有职工184人。
第二节 报纸
建国前,洵阳消息闭塞,新闻凭口耳相传,或书写张贴街头传播。
建国后,1951年10月,洵阳县收音站编印不定期油印报。1952年12月改名《洵阳简报》。1956年10月6日,《洵阳报》创刊,初为5日刊,共出125期。1958年7月1日后,改为3日刊,共出60期。1959年元月1日后,改为隔日刊,共出522期,1962年元月,又改为周三刊,共出53期。同年4月29日停刊。总期数760期。
《洵阳报》是中共洵阳县委的机关报。宣传的指导思想和内容均根据县委在各个时期工作中心确定。其任务是:贯彻中共八大决议,结合本县情况,经常向农民宣传社会主义,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在党的领导下,为完成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发展农业生产,支援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奋斗;为提前完成和超额完成五年计划,实现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而斗争。
洵阳报社1956年设于县城西门,后迁至东门。内设编辑部、印刷厂,干部职工有6名。
洵阳报社实行主编负责制,社长由主管宣传的县委副书记兼任,主编、副主编由中共安康地委批准,县委通知任命。编辑部除组稿编稿外,还定期发通讯报道要点,在报上公布通讯曼来稿用稿数量,给通讯员写信、打电话,交朋友。记者下乡也把培养通讯员作为一项任务。报社实行稿费制度,对优秀通讯员还发给钢笔、笔记本等,以资奖励。
印刷厂的任务是换样、排版和印刷报纸。《洵阳报》版面为8开一张两版,每份价为人民币2分。由县邮电局和各邮电支局(所)负责发行。
第三节 广播
一、广播宣传
新中国成立后,洵阳县始有广播事业。1951年10月,洵阳县收音站成立,任务是抄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记录新闻,供县委、县政府领导传阅,兼为全县黑板报、“土广播”提供宣传材料,办油印小报和组织群众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
1958年8月,洵阳县广播站建立。广播宣传开始进入有线和无线相结合的阶段,收音站随即完成其历史使命。
广播站的节目设置,分转播、自办两类。建站初期,每日晚上播音一次,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和《对农村广播》。1964年改为早、晚播音两次,转播节目增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1966年2月23日开始,播音改为早、午、晚3次,转播节目增加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对农村广播》。1984年后,又增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时事》节目。区、乡站的任务是完整转播县站节目。有些区、乡站也不定期举办自办节目。县办自办节目分新闻性、教育性、服务性、文艺性4类。
新闻性节目有:本县新闻(1959年上半年开设,每早半小时)、《民兵生活》专题(1965年10月开设,不定期举办,1981年后停办)、《计划生育》专题(1980年增设,不定其举办)、《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专题(1981年增设,不定期举办)、《安康广播电视新闻中心》专题(1988年增设)。除此以外还先后设有《学校园地》、《财贸新风》、《工交战线》、《公社光荣榜》等专题。
教育性节目有:《辅导站》节目(1965年开设)、《少儿节目》(1986年开设,不定期举办)、《科学与生活》专题(1980年增设,每周播两次)、《理论节目》(1989年增设)。
服务性节目有:《广告》节目(1959年开设,时有中断,1980年后坚持播放)、《信息》节目,(1985年开设)、《听众信箱》(1980年增设)、《农业科技》专题(1977年增设)、《烟农之友》专题(1989年增设)、《天气预报》(1959年6月1日开设)及《水情》(平时不播,只在汛期播放)。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