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档案
一、档案机构
清代县署设九房三班,其中架阁房专司档案。民国元年(1911),县政府设三课三班一所,无专司档案机构。民国三十二年(1943)至三十八年(1949)县政府有管卷室编制,设管卷科员1人,管理县政府卷宗档案。
建国后,档案工作由中共洵阳县委秘书处兼管。1957年9月,洵阳县档案馆成立,编制工作人员3名,县以下10个公社有6个公社建立档案资料室,配备专职档案员。县级较大的机关、学校或事业单位,多数设立档案资料室,配备专职档案员。1962年,县档案人员编制为2人,1964年全县基层档案机构健全,69个区社(镇)有专、兼职档案员69人,县级单位46个,全部建立档案室,配备专、兼职档案员46名。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县档案馆处于瘫痪状态,档案工作和资料受到一定损失。1968年9月旬阳县革命委员会成立,档案馆更名为“旬阳县革命委员会档案馆”,隶属县革命委员会办事组。
1978年9月,中共旬阳县委决定恢复县档案馆建制,隶属县委办室,有工作人员5名。1985年1月,成立旬阳县档案局,与县档案馆合署办公,一套班子,两个牌子,编制人员7名(实有4名)。4月,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县档案局由县委领导改为县政府领导,列为县政府编制系列。1986年3月,县编委决定增编档案事业人员3名,共有编制人员10名。
二、档案工作
[CHAAD] 1949年,中共洵阳县委秘书处成立后,先后收集整理了国民党洵阳县党部、洵阳县政府及其所辖16个乡政府的档案和历年所形成的文件。1956年3月,县委根据中共安康地委秘书会议精神,着手进行对洵阳革命历史档案资料的收集工作。经一年多的时间,全县收集整理出洵阳革命历史档案资料240余件,其中有文件102份,刊物134本,革命文物4件,初步掌握了洵阳县解放前中共地下党革命活动的情况。1958年档案馆组织社会力量,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突击整理办法,对全县22个县级机关和10个公社、80余万份积存零散文件,进行整理和归档,共立卷20813卷。县委办公室发了关于《撤销区建制和设乡、社合一的建制后档案资料处理意见的通知》,这一年有3名档案工作人员参加过档案专业培训。1959年1月8日,县委召开了全县首届文书档案工作经验交流会议。1960年9月,制定了《洵阳县人民公社文书处理和档案工作暂行办法》及《管区文书处理和档案工作暂行办法》。1978年12月29日,县委办公室就搞好本县机关文书处理工作制定了《旬阳县党政机关文书处理工作暂行规定》。1980年,县委办公室制定了《旬阳县文档工作暂行规定》。县档案馆集中人力、集中时间打“歼灭战”,对全县“文化大革命”中移交的案卷全部进行分类、组卷、切边、裱糊、装钉和编目工作,达到统一标准。共加工提高68000多卷,并进行了排列和科学管理。县档案馆被安康地区档案局评为先进单位。1982年3月被评为陕西省先进档案馆。1984年3月,县委批转了档案馆《在政、社分设中,做好档案整理移交工作的安排意见》,9月,对全县立档单位进行了全宗划分,对档案的保管期限作了具体规定。
1986年,县档案局对库房管理进行了整顿,建立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入库的档案资料、箱柜全部消毒之后方可入库。对库存史料58册,各类资料、书记4080份,各种数据资料150册,采用科学分类方法,分门别类进行清点、登记、造册、编目、贴上标签,为编志、撰史和其他各项工作提供了大量资料。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共接待查档人员2296人次,提供资料15612条。1989年,全县有10个单位达到了地区二级、三级、四级标准化档案室。截止1989年,全县共有文书档案业务指导单位158个,科技档案单位36个。
三、馆藏档案
县档案馆现有97个全宗,馆藏案卷17995卷,总长度217.39米。主要有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会计档案、照片档案、人口普查档案五种类别。还有地方志、家谱、文件汇集、报刊合订、文史哲书籍及各种图书资料132种,4564册。
馆藏档案除历代县志3部24卷外,有1940—1949年间洵阳县党政军档案428卷,其中国民党县党部案卷30卷、国民党洵阳县政府53卷,警察局3卷,司法处45卷,参议会3卷,自卫营3卷,自卫营常备大队1卷,自卫团6卷,所属16个乡政府283卷,洵、白(白河县)、西(湖北郧西县)三省联防处1卷,以及革命历史档案(包括中共洵阳县地下党组织、中国工农红军在洵阳地区活动情况)240余件、建国后档案18931卷。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