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AD] 民国年间,城镇先后建立汉调二黄自乐社。城关镇“抗建剧团”在抗战时期虽有过一定影响。其他如“闹丝弦”、“皮影班”等民间组织分散。艺人们无固定职业,队伍不稳定。民国二十年(1931)后,县政府兴办阅报所和民众教育馆。
1950年创建石泉县文化馆,1956年成立了专业剧团,1976年开设县图书馆,80年代初,建立乡镇文化站,群众文化协会成立。
一、文化馆
(一)民众教育馆
民国二十三年(1934),石泉成立民众教育馆,是县政府设置的第一个文化专业机构。馆址在原劝学所后院(今城关一完小校内西侧)。三十年(1941)因经费困难停办。三十五年(1946)恢复,馆址移至万寿宫(今东关粮站),三十六年(1947)再度闭馆。当时,主要业务是开展民众识字教育,也组织其它文化活动。
(二)文化馆
1950年6月1日,成立石泉县文化馆。馆址在南门巷口东侧(现城关税务所内)。当年秋迁至城中街(现城关镇医院)。用房12间,面积约200平方米。1952年,馆员由原来的3人增至8人。业务范围也比过去广泛,办冬学、夜校(1952年下年停办),卖图书,办街头广播和黑板报,组织业余演出,还兼管石印馆。
60年代初,文化馆工作人员以称为“文化担”的形式走村串户,把文化宣传活动普及到山沟野洼、田间地头。相继开展过幻灯放映、电影放映、摄影和举办周末舞会等活动。1960~1965年,文化馆每年都举办1次群众业余文化骨干培训班。1963年,自己制作改革皮影,排演了歌剧《刘三姐》,在各乡镇巡回演出,深受欢迎。1964年,文化馆工作人员轮流下乡组建和指导农村俱乐部。
1965年,建新馆于向阳路中段。“文化大革命”开始,正常的业务活动停止。1969年,文化馆成立“革命领导小组”,渐次恢复各项业务活动。以组织和辅导群众文艺活动为主,开展了“革命故事”的创作、讲演活动。1970年,文化馆“革命领导小组”自行撤销。
1970年下半年,文化馆调入文学创作干部,开始编辑油印文学刊物《新苗》。1971年后,举办过多次书法、美术学习班及书画展览。先后推出几十名作者的作品参加省、地级展出,或者在报刊上发表。
1978年,文化馆下设文学、群文、群艺、图书和美术摄影等5个业务小组。1979年,图书组从文化馆分设,成立石泉县图书馆。
80年代,各种文化活动空前活跃。1980~1989年,文化馆每年春节都举办灯谜、游艺晚会及大型民间文艺活动,增设有电视放映室。1984年,电视放映改放电视录像。1987年1月,由文化馆与有关单位联合举办石泉县首届业余歌手大奖赛。同年6月1日,主办石泉县儿童粉笔画比赛。9月,暴雨成灾,水漫文化馆,淤泥盈尺。没有活动场地,文化馆于10月份仍主办了石泉县首届迪斯科大奖赛。年底,文化馆新建工程破土动工,设计建筑面积为720平方米。
文化馆建馆37年来,从简陋的阅览室发展到初具规模的群众文化事业机构。现拥有彩色电视机、录放机、电子游艺机、各类乐器、舞台设备等完备的设施。1985年,被陕西省文化厅授予先进集体称号。
二、图书馆
(一)阅报所
民国十六年(1927),石泉始设阅报所。利用城内衙神庙大门通道为所址。后因匪患而终止活动。二十三年(1934),又由陈继先和袁常五在西关经办西关阅报所。但不久即停办。二十八年(1939),城关又设两处阅报所,并附设有民众识字班。旋即停办。三十七年(1948)七月,重新成立石泉阅报所直至解放前夕。
(二)图书馆
1979年6月成立石泉图书馆。暂设文化馆内,建筑面积约150平方米。藏有图书47000余册。业务项目有图书外借、报刊阅览、儿童阅览。1987年9月,因雹灾水灾,损失图书近万册,房屋坍塌,对外业务活动全部停止。1987年底,新建图书馆破土动工,总投资为10万元,馆址在北街中段交通局南邻。
三、文化站
(一)池河文化站
池河文化站为县办文化站。址设池河镇西街尾,1979年5月破土修建,10月1开始活动。建筑面积190平方米,占地2.5亩。
站内有灯光球场、图书室、电视录像放映室。并充分利用这些设施,开展相应的各种活动。曾组织业余剧团流动演出;举办了几次展览。1983年的青少年书画展览影响较大。1988年1月,举办赵芝兰个人集邮展览,曾引起省、地、县文化主管部门的重视。1983年6月,开办农业技校,先后开设了农作、林特、畜牧兽医等短训班。还举办过音乐学习班和故事演讲会。1984~1988年,走“以文补文”的路子,增收资金2万多元,解决了业务经费不足的困难。
(二)乡文化站
1982年底~1984年,石泉先后建起了27个乡(镇)文化站。经过调整,截至1988年6月底,全县有藕阳、麦坪、后柳镇、大坝、松柏、迎丰、两河、饶峰、银龙、古堰、城关镇等11个文化站。
四、剧团
(一)石泉县汉剧团
1956年11月,成立石泉县汉剧团,团员37人。主要演出汉调二黄传统剧目。1959年1月,汉阴汉剧团并入石泉县汉剧团,团员90多人。1963年初,由地方国营单位转为自负盈亏的集体所有制单位。1964年后,以演汉剧现代戏为主,兼演眉户、道情、歌剧等。1958~1965年间,剧团深入山区、矿区、水库工地以及赴外省外县演出1000余场。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剧团瘫痪。1967年7月解散。
(二)石泉剧团
1970年10月,成立石泉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下简称“文宣队”),编制30人。从成立至1976年7月,演出700余场。1978年8月25日,文宣队更名为石泉县文工团。1980年10月,改名为石泉剧团。此后,以演汉调二黄为主,兼演其它剧种。当年11月,招收学员15名,成立剧团学员班。人员总数68人。1985年5月撤销。
石泉县剧团两起两落,从创建到最后撤销的20多年中,上演了传统剧目100多出(折);搬演和移植剧目13个。共演出1000多场。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