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受城乡观众欢迎的演出剧目有歌剧现代戏《江姐》、秦腔古典戏《周仁回府》和《花打朝》等。1977年,《江姐》在西安演出获得空前成功。江姐饰演者张小强,扮相端庄秀丽,唱腔优美圆润,感情充沛激昂,比较成功地塑造了革命烈士的高大形象,给当时的城市观众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周仁回府》中周仁饰演者舒茶花,学艺于秦腔名艺人任哲中、李爱琴门下,受益匪浅。她演出时精神饱满,做戏真切,表演凝重,颇受观众赞赏。1980年元月《西安晚报》以《茶花怒放》为题,介绍她的表演艺术。自幼入团的女演员唐当莲,戏路较宽,尤其是嗓音宏亮,四场通透,被誉为“铁嗓子”。她在《花打朝》中饰演的程七奶一角,唱做俱佳,是文工团艺术造诣较高的演员之一。
商洛地区剧团 1951年成立,初名“商洛文工团”。首批演员为中共商洛地委干部学校第一期学员中的文艺爱好者和一些商中学生。首场演出剧目是歌剧《白毛女》,此后排演秦腔现代剧《穷人恨》及部分配合形势教育的小戏和歌舞。为了加强基本功的学习和训练,努力提高演员的艺术素质,五十年代以来,剧团除采取“送出学艺”的办法外,还聘请著名演员来团。聘请演员中时间较长、影响较大的有武生刘冬至(商县)、须生付文民(耀县)、青衣高符中(西安易俗社)、花鼓艺人刘全兴、毕占成(丹凤)等。
1956年4月,商洛剧团首次将商洛花鼓搬上舞台。在陕西省第一届地方戏剧汇演中,该团排演的花鼓小戏《夫妻观灯》、《贾金莲回河南》、《楼台会》、《桑园配》,剧本、音乐、表演等多项获奖。《夫妻观灯》被推荐晋京参加当年举行的全国音乐周演出。1958年,剧团开始着手整理商洛道情。1959年推出商洛道情《一文钱》,赴省演出成功后,由西安电影制片厂改编拍摄成舞台戏曲片,成为商洛地区第一部被搬上银幕的地方戏曲作品。
1976年后,剧团出现繁荣局面。改编的花鼓戏《屠夫状元》,荣获陕西省庆祝建国30周年献礼创作演出甲等奖,被全国20多个剧种移植演出,并被西安电影制片厂改编拍摄成眉户艺术片。花鼓戏《六斤县长》,在1982~1983年全国优秀剧目评选中名列前茅,被西安电影制片厂改编拍摄成故事片。
著名演员有王珍、冀福记、费庆民、闫亚民、杨君、乔培荣等。有成就的编剧有陈正庆、田井制、刘安民等。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