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州市文工团和一些农村业余剧团,整理、改编的优秀现代眉户剧有《飞雪迎春》、《山花》、《朝阳沟》等。 演出团体 业余剧团 民国时期,商县秦腔、二簧、曲子、花鼓、道情班社有24个,小戏(皮影、木偶)班社有40多个。较有影响的戏剧班社有:
“石佛爷”戏班 创立于清末民初。以大荆塬底乡郭塬村一绰号“石佛爷”者为开山箱主而得名。相继担任箱主的有大荆孟村的王老绪、赵斌,黑龙口的曹林,寇村的王益山,周村的周培云,大荆的周兴权等。该戏班主唱秦腔,班底约50余人。每年正月初全班,夏收前散班,是为前季;六月中旬复全班,直至冬月方散,是为后季。较有名的艺人有许高鹏、郭德斌、崔槐(蓝田人)、乔伶仙、华美丽(临潼人)、白彩英、小秃子、青衣凡凡(蓝田人)和雷紫喜等。剧目以“列国戏”为主,兼有“三国”及杨家戏等。1949年散班。
同顺科班创立于民国18年(1929),是一所二簧戏剧学校,班址在腰市三官庙内,班主为大荆人屈湘南,有学生36人,学徒期3年。总管黄亮子负责学生的识字正音;教习李全银负责基本功训练;教习王广翠负责唱功。学生入班后均以“同”字取名,如华县的郭同成,长安的辛同焕,商县的黄同来等。学校订有严格的班规,如不准议论吃穿,不准喝酒吸烟吃辣子,不准打架赌博,3年期满1年谢师等。排演的剧目有《八蜡庙》、《冀家山》、《大封王》、《破洛阳》等。民国22年(1933),同顺科班届满结业,学生们可自由搭班演出。该班培养出来的学生,后均为商洛各县二簧班社中的骨干演员。
三十里铺曲子班 民国初也称“同顺班”,后因箱主屡易,班名屡更,遂无定名。作过箱主的有于忠才(即“老连长”)、古世珍、罗金山等。该班初创时为本乡自乐班,人员仅有10余人。以后,外乡艺人前来搭班者日多,最盛时艺人有60多人。著名艺人有刘玉堂、任公礼(欢子)、王艺林(银牙)、林生财、陈宏林、郭福禄、张成俊、南保娃、王吉元等。曲子班多唱社戏,上演剧目有《白蛇传》、《八件衣》、《小姑贤》、《打灶爷》、《阴公闹馆》等20多本,折子戏40多个。演出地域主要是商县境内,间或也去山阳、洛南、商南等县,最远还到过河南。
东乡“十大股” 创立于民国20年(1931)左右。为商县东乡较大的秦腔班社。发起者为洛旗河豪绅麻春芳,社名本为“德化社”,因其董事会为十股凑成,故以“十大股”名社,以至“德化社”之名久而不为人知。十大股实力雄厚,人才众多,各行当一般都有2~3人。全班人员约60余人。名艺人有郭德斌(净角)、赵艺全(须生)、邓老幺、姚振华(生角),杨易中、刘冬至、王崇奎(旦角)、张彦成(丑角)等。演出地域较广,东至河南卢氏、界牌,西到关中,南走湖北郧阳府,北抵洛南、华阴、华县。主要活动地点是县境东乡一带及县城周围。经常演出的剧目有70多本,境内凡逢会演戏,十大股戏班必到必演。解放战争中散班。
抗建剧团 创建于民国30年(1941),隶属“商县社会服务处”,演出剧种为“汉调二簧”。民国31年(1942),为进一步活跃地方文化生活,士绅王廷飏、王寿亭、侯自安联名发起并担任董事,集资扩建,招募艺人,使剧团声名大振。演出场地初借十字口老戏楼售票演出,后将北门内山西会馆改建为露天戏园。除赶会演出外,平素每天午、晚演出两场。著名艺人有吕庆华(净角)、陈胜志(须生)、吕耕山(旦角)、张庆鸿(丑角)、徐有宝(小生)、来娃子(老旦)等。剧团管理较为严格,规章制度多仿效西安易俗社,崇尚艺德,严禁赌博吸毒,不许外宿酗酒,奖励认真演出者,分配制度也公平合理。为配合抗战,鼓舞民众斗志,剧团移植改编《花木兰》、《史可法》、《戚继光》、《岳母刺字》、《王佐断臂》等爱国主义剧目,还自编《从军保国》、《捐献支前》等宣传抗日救亡的现代戏。豫西战事紧迫时,剧团赶赴前线进行慰问演出,并组织抗日募捐义演活动,深得社会各界好评。
抗战胜利后,剧团更名为“建国剧团”。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驻军占驻戏园,艺人们无演出场所,随即散班各谋生计。1955年5月,人民政府召集流散于民间的汉剧艺人归队,组建“商县新生剧团”,使二簧戏获得新生。1956年6月,商洛专署文教局决定,将新生剧团移交山阳县,此为今山阳县剧团前身。
商县1949年民间戏剧班社一览表
┏━━━━━━━┳━━━━━┳━━━━━━━━┳━━━━┳━━━━┳━━━━━━━━━━━━━━┓
┃ 班社名称 ┃演唱剧种 ┃ 成立时间 ┃箱主 ┃领班 ┃ 主要演员 ┃
┣━━━━━━━╋━━━━━╋━━━━━━━━╋━━━━╋━━━━╋━━━━━━━━━━━━━━┫
┃石佛爷戏班 ┃秦腔 ┃清末 ┃石佛爷 ┃ ┃许高鹏、乔伶仙等。 ┃
┣━━━━━━━╋━━━━━╋━━━━━━━━╋━━━━╋━━━━╋━━━━━━━━━━━━━━┫
┃商县易俗社 ┃二簧 ┃清末 ┃张庆焕 ┃ ┃董亮子、刘志云、王广翠等。 ┃
┣━━━━━━━╋━━━━━╋━━━━━━━━╋━━━━╋━━━━╋━━━━━━━━━━━━━━┫
┃同顺舞台 ┃秦腔 ┃清末 ┃屈福原 ┃屈焕南 ┃ ┃
┣━━━━━━━╋━━━━━╋━━━━━━━━╋━━━━╋━━━━╋━━━━━━━━━━━━━━┫
┃同顺班 ┃曲子 ┃民初 ┃ ┃ ┃刘玉堂、任公礼、王银牙等。 ┃
┣━━━━━━━╋━━━━━╋━━━━━━━━╋━━━━╋━━━━╋━━━━━━━━━━━━━━┫
┃太来班 ┃二簧 ┃民国3年(1914) ┃阎世林 ┃ ┃ ┃
┣━━━━━━━╋━━━━━╋━━━━━━━━╋━━━━╋━━━━╋━━━━━━━━━━━━━━┫
┃长顺班 ┃秦腔 ┃民国5年(1916) ┃刘雨顺 ┃ ┃蓝田红、长安红等。 ┃
┣━━━━━━━╋━━━━━╋━━━━━━━━╋━━━━╋━━━━╋━━━━━━━━━━━━━━┫
┃麻有金戏班 ┃秦腔 ┃民国10年(1921) ┃麻有金 ┃ ┃ ┃
┣━━━━━━━╋━━━━━╋━━━━━━━━╋━━━━╋━━━━╋━━━━━━━━━━━━━━┫
┃宽坪街戏班 ┃曲子 ┃民国14年(1925) ┃焕凤高 ┃ ┃冷西子、黑牡丹、永茂等。 ┃
┣━━━━━━━╋━━━━━╋━━━━━━━━╋━━━━╋━━━━╋━━━━━━━━━━━━━━┫
┃江湖班 ┃二簧 ┃民国15年(1926) ┃屈映南 ┃ ┃张庆鸿、李保林、牛青山等。 ┃
┣━━━━━━━╋━━━━━╋━━━━━━━━╋━━━━╋━━━━╋━━━━━━━━━━━━━━┫
┃同顺科班 ┃二簧 ┃民国18年(1929) ┃屈湘南 ┃董亮子 ┃张凤林、牛青山、同成等。 ┃
┣━━━━━━━╋━━━━━╋━━━━━━━━╋━━━━╋━━━━╋━━━━━━━━━━━━━━┫
┃房立清戏班 ┃秦腔 ┃民国22年(1933) ┃房立清 ┃ ┃徐高朋、刘冬花、李正娃等。 ┃
┣━━━━━━━╋━━━━━╋━━━━━━━━╋━━━━╋━━━━╋━━━━━━━━━━━━━━┫
┃金陵寺曲子班 ┃曲子 ┃民国23年(1934) ┃古老幺 ┃ ┃东凤、百姓、欢子等。 ┃
┣━━━━━━━╋━━━━━╋━━━━━━━━╋━━━━╋━━━━╋━━━━━━━━━━━━━━┫
┃启民社 ┃秦腔 ┃民国24年(1935) ┃赵立善 ┃ ┃玉庆、子喜、高朋等。 ┃
┣━━━━━━━╋━━━━━╋━━━━━━━━╋━━━━╋━━━━╋━━━━━━━━━━━━━━┫
┃同兴社 ┃二簧 ┃民国24年(1935) ┃屈九经 ┃王广翠 ┃春同林、郭同成、张庆鸿等。 ┃
┣━━━━━━━╋━━━━━╋━━━━━━━━╋━━━━╋━━━━╋━━━━━━━━━━━━━━┫
┃同顺舞台 ┃二簧 ┃民国25年(1936) ┃屈湘南 ┃刘志云 ┃牛青山、谭同贵、贠同三等。 ┃
┣━━━━━━━╋━━━━━╋━━━━━━━━┫ ┣━━━━╋━━━━━━━━━━━━━━┫
┃十大股 ┃秦腔 ┃民国25年(1936) ┃麻春芳 ┃ ┃郭德斌、赵义全、王崇奎等。 ┃
┣━━━━━━━╋━━━━━╋━━━━━━━━╋━━━━╋━━━━╋━━━━━━━━━━━━━━┫
┃福民社 ┃二簧 ┃民国27年(1938) ┃寇福堂 ┃ ┃王同绪、张庆鸿、贠 民等。 ┃
┣━━━━━━━╋━━━━━╋━━━━━━━━╋━━━━╋━━━━╋━━━━━━━━━━━━━━┫
┃益民社 ┃二簧 ┃民国28年(1939) ┃王益山 ┃吕庆华 ┃聂秃子、王广翠等。 ┃
┣━━━━━━━╋━━━━━╋━━━━━━━━╋━━━━╋━━━━╋━━━━━━━━━━━━━━┫
┃抗建剧团 ┃二簧 ┃民国30年(1941) ┃王延飏 ┃ ┃韩子州、张庆鸿、贠民等。 ┃
┣━━━━━━━╋━━━━━╋━━━━━━━━╋━━━━╋━━━━╋━━━━━━━━━━━━━━┫
┃大幸园 ┃二簧 ┃民国31年(1942) ┃王文华 ┃南同云 ┃吴福员、谭同贵等。 ┃
┣━━━━━━━╋━━━━━╋━━━━━━━━╋━━━━╋━━━━╋━━━━━━━━━━━━━━┫
┃民益社 ┃二簧 ┃民国32年(1943) ┃周兴文 ┃南同运 ┃刚娃、扣娃、毛根娃等。 ┃
┣━━━━━━━╋━━━━━╋━━━━━━━━╋━━━━╋━━━━╋━━━━━━━━━━━━━━┫
┃十七师俱乐部 ┃二簧 ┃民国36年(1947) ┃ ┃刘志胜 ┃刚娃、扣娃、毛根娃等。 ┃
┣━━━━━━━╋━━━━━╋━━━━━━━━╋━━━━╋━━━━╋━━━━━━━━━━━━━━┫
┃同兴社 ┃二簧 ┃民国36年(1947) ┃屈九经 ┃王同绪 ┃刚娃、扣娃、毛根娃等。 ┃
┗━━━━━━━┻━━━━━┻━━━━━━━━┻━━━━┻━━━━┻━━━━━━━━━━━━━━┛
新中国建立初期,华北军政大学赴商县工作队文艺演出队在商县演出歌剧《白毛女》,开创了干部职工文艺演出的先河。其后商洛地委干校业余演出队、商中教师业余剧团、商县师范学校师生演出队等相继出现,演出剧目有《赤叶河》、《王秀鸾》、《军民一家》、《小二黑结婚》等。同时,农村广大群众的文艺演出活动也非常活跃,多数乡村在年节、庙会期间自发组织演出活动,如东乡的三贤、张村、夜村;黑山的樵湾;杨斜的川星;西乡的麻街、牧护关;北乡的大荆、腰市、板桥以及杨峪河、刘湾等地,群众性演出活动比较活跃。“文革”期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些朝气蓬勃的年青人到农村以后,编演了不少文艺节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不少业余文艺爱好者建立业余剧团,他们忙散闲聚,自导自演,颇受群众欢迎,其中影响较大的农民业余剧团有:
夜村剧团 1981年成立,创办人王世珍(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现有团员54人,戏箱价值14000元。有两层楼房一座(房间28间),开办旅社、食堂和小卖部,由演员自行经营,收入作为剧团活动经费。1983年,夜村镇拨出专款,在街南建起一座规模较大的剧场,供剧团演出之用。剧团组织较为严密,演员素质较高,名角较多,在方圆百里影响较大。剧种以秦腔为主,兼演眉户。演出剧目有《五典坡》、《大保国》、《铜台破辽》、《法门寺》、《劈山救母》、《狄杨合兵》等。1984年,为褒扬剧团的演出成绩,省电视台、广播电台将其演出的秦腔古典戏《劈山救母》(片断)和自编现代戏《一只羊》录音录相,向全省播映。
张村剧团 1954年开始演出,自后时聚时散时演时辍。现有演职人员36人,经费较为充裕,行头价值1 3000余元。地方秦腔老艺人郭德斌为导演。上演的传统剧目有《铡美案》、《卷席筒》、《三滴血》、《状元与乞丐》等,现代剧目有《梁秋燕》、《向阳商店》等。主要活动地区是张村、北宽坪、黑山及山阳县部分地区。
王山底剧团 1958年成立,自后演出活动时断时续,但剧团终能坚持。现有演员40人左右,戏箱价值万元。剧种以秦腔为主。排演剧目有《游龟山》、《徐九经升官记》、《屠夫状元》、《张古董借妻》等。除在本地演出外,还赴黑山、北宽坪及洛南县部分地方演出。
近年来,农村皮影演出队重新崛起,颁发演出证的团体有韩峪川、麻街丹阳、北宽坪白家山等16个演出队。
专业剧团 商州市文工团 1958年12月筹备招生,1959年元月于龙驹公社(今丹凤县城)平浪宫正式成立,时有演职人员42人。1960年迁回县城,始居大巷子,1961年迁至今址。1988年底,有演职人员74人,其中学员30人。
建团以来,市文工团立足城市,面向农村,配合形势,宣传教育群众。其演出形式灵活,不拘条件,故有“泥腿子剧团”之誉称。演出剧种不拘一格,歌剧、芭蕾舞、话剧、眉户、秦腔、花鼓、道情、碗碗腔等均有演出,戏路较宽。据不完全统计,1959~1985年,排演大型现代戏46台,中、小型60台。大型历史剧59台,中、小型74台。自编自演的剧目有《桑园人家》(眉户)、《闯王破寨》(秦腔)、《松云树下》(秦腔)等13台。其中《桑园人家》、《大寨路上一家人》,分别于1964年和1972年在陕西省专业剧团自创节目汇演中获奖,剧本由通俗读物出版社和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据剧团《演出日志》记载,1959~1985年,共演出4659场(次),年均演出202场(次),其中农村上演场次2718场,占总演出场次的60%以上。六七十年代,坚持送戏下乡,深入田间地头和劳动工地为农民演戏。屡被省、地、县评为“支农先进单位”。市境以外的演出地有商洛各县,以及蓝田、咸阳、潼关、灵宝、华县、华阴、户县、长安、西安、安康等地。最高演出场次为1965年,330场;最低演出场次为1971年,55场。演出收入最高年份为1982年,63842元;最低年份为1965年,475元。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