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志书,多列《大事记》于编首。本志鉴于其内容难免交叉重复,故置于编末。“大事”标准,参照徐无常注《新五代史》提出的“大事则书,变古则书,非常则书,前有所示则书,后有所因则书;非凡五者则否”的原则,选列有县以来大事、要事四百余条。以时为经,略志梗概,旨在检索方便。
晋代
西晋泰始二年(266) 析上洛郡南部置丰阳县,以县治设丰阳川名。辖境东至丹江竹林关,西括镇安、柞水,南至湖北省郧西县上津镇,北抵商县上官坊。
西晋永安年间(304) 丰阳小河口冶铜。
东晋水和八年(352) 漫川关置荆州。边关通市,招徕远商,以引南金弓竿漆蜡等奇货,前秦经济一度出现“国用充足,异贿盈积”繁荣景象。
东晋升平四年(360) 道教理论家、医学家、丹术家葛洪于馒头山采石炼丹。
南北朝
南朝·宋(420~479) 先后置阳亭县、西丰县。西丰县在丰阳西部。阳亭县在丰阳北部,以阳亭聚名。
北魏太延五年(439) 丰阳侨设魏兴郡,安置流民。
北魏太和五年(481) 丰阳境内再设阳亭县,安置巴氐流民。
北魏承平四年(511) 丰阳境内置上庸郡,领丰阳、商县。
北魏延昌元年(512) 宣武帝诏准本县十二岁儿童泉企领丰阳县令。
北魏孝昌时(525~527) 泉企受封为龙骧将军兼上洛郡守。不久,潼关守将肖宝夤叛,企率乡兵三千攻潼关大胜,以功升征虏将军。
西魏大统三年(537) 泉企之子元礼、仲遵以功封将。元礼为车骑大将军,仲遵为征东将军。
西魏废帝二年(553) 析丰阳县南部置漫川县,县治设上津,
北周保定三年(563) 撤销漫川县,治域复归丰阳县。
隋代
开皇三年(583) 南阳郡废,其地上津并入丰阳县。
唐代
贞观三年(629) 慧远禅师杖锡丰阳县天柱山,在山上修建铁瓦殿。殿虽早毁,铁瓦犹有存者,页重19公斤。
永徽三年(652) 丰阳塔建成。位于县城西北隅,外形六棱,腹部空心,全塔以红泥焊砖垒就,工艺独特。
永昌年间(689) 漫川前店子石窟凿成,俗名千佛洞。摩岩红砂石上雕造立体佛像近千尊,现存二百余尊。
万岁通天元年(696) 析丰阳西境置安业县(取安家乐业意),治域相当于今之镇安县与柞水县大部。
会昌初年(841~842) 贾岛游憩丰阳县云盖寺,留有《山路行》诗。
咸通末年(870~873) 吕洞宾游憩莲花山麓岩洞,因名此地“仙人龛”。嗣后土人于此建寺,香火颇盛。
宋代
开宝年间(968~975) 县民于僧道关炼铁,铁炉仍存。
淳化三年(992) 王禹偁巡视丰阳、上津,作《畲田词》五首,描绘山区农家生产生活情趣。
嘉祐年间(1056~1063) 著名哲学家邵雍(字尧夫)隐居丰阳天柱山,留有《栖天柱山》等诗。
绍兴二年(1132) 十二月,金陕西经略使撒里合部撤离喝攻占商州,直趋丰阳、上津,进取金州(今安康)。
绍兴三年(1133) 正月,金兀术亲统大军到陕南,由商州经丰阳、上津到旬阳。川陕宣抚处置张俊使部前军统制王彦创立“八子军”,奋勇抗击。
绍兴十二年(1142) 宋金和议划分疆界。东以淮河,西至大散关,中经丰阳县鹘岭山脉,北为金,南为宋。宋将邵隆不肯弃商畀敌,被调守金州后,仍出兵丰阳,给金兵以重创。
绍兴十六年(1146) 二月,复割丰阳,乾佑畀金。
贞元二年(1154) 金降丰阳县为丰阳镇,属上洛县。
绍兴三十一年(1161) 王彦统制任天赐收复丰阳、商州,俘虏金将完颜守能。
隆兴二年(1164) 金将高景山攻取商州、丰阳,直趋金州。
元代
至元元年(1264) 元军占领陕南,调发蒙古军万户府石扎刺所部千余人,在商州、丰阳屯田。
至元二年(1265) 复丰阳县,属安西路。
大德五年(1301) 五月,黑霜杀麦成灾。
天历元年(1328) 大旱,人相食。
明代
洪武元年(1368) 色河庙沟堖石塔建成。塔为五级,高4.5米,雕艺工整。
洪武二年(1369) 大旱,饥民逃亡殆尽。
洪武七年(1374) 降丰阳县为丰阳巡检司,属商县。
洪武二十一年(1388) “大槐树人”始迁丰阳。
景泰年间(1450~1457) 秦、楚、豫、蜀四省流民纷纷进入荆襄山区垦荒,因不堪苛捐杂税,举行起义。
成化元年(1465) 荆襄流民起义军号称十万,其首领刘通(又名刘千斤)于湖北房县自立“汉王”。
成化六年(1470) 刘通部下李原、王彪控制荆襄地区,据险设伏,屡败官军。明王朝命项忠调集重兵25万,对起义流民进行镇压,丰阳遭兵燹蹂躏惨重。
成化十一年(1475) 荆襄流民冒死进山垦荒,晋阳都台原杰奉命到丰阳、郧阳等地流民聚集点招抚,当时流民思安,愿听从编入户籍。
成化十二年(1476) 十二月,明王朝据巡抚余子俊奏请,于荆襄增置山阳、白河、郧西等七县,移丰阳巡检司于漫川关。
成化十四年(1478) 山阳县城峻工。城墙内土外砖,周长三里,高一丈五尺,东西南各有城门城楼,城内中街北部建筑衙署。
成化二十二年(1486) 地震。
弘治八年(1495) 雷贤始修元纬宫,历十年宫成,座落城南,俗呼南庵,历代香火极盛。
嘉靖七年(1528) 地震。
嘉靖十二年(1533) 三月下大雪,花木多冻死。
嘉靖三十四年(1556) 十二月十二日,地震声如雷。
隆庆三年(1569) 四月地震。
万历五年(1577) 知县贾天佑令洞开南城建“毓秀门”,以振文风。
万历十一年(1583) 清丈全县土地。核定全县耕地面积为959顷,比清丈前775顷增长37%,原额赋税照新亩均摊。
万历三十三年(1605) 蝗虫成灾。
万历四十一年(1613) 镇安县茅坪、阳山观之回民,聚众数千起义。占领镇安县城后,继续东进,抵达漫川关。不久退守镇安。
万历四十五年(1617) 秋雨八十日,全县遭涝灾。
崇祯四年(1631) 大旱民饥,斗米值银四钱,群相抢劫。
崇祯六年(1633) 十二月,陕北饥民起义军高迎祥部“横行狼”、“一斗谷”、“扫地王”、“满天星”等八营共十万人进入商州,同一日克山阳、商南、镇安,杀山阳知县董三谟。
崇祯七年(1634) 四月,起义军“曹操”(罗汝才)、“老回回”(马守应)自四川返陕,驻兵汉中、商洛。五月,五省总督陈奇瑜与郧阳抚治卢蒙升合兵于郧西、上津,围剿起义军。
崇祯八年(1635) 正月,洪承畴调重兵出潼关,会战农民军。李自成等由河南入陕,经商洛入汉中。四月,洪承畴命曹文绍直趋商洛。七月十三日,“扫地王”、“黑煞神”、“爬山虎”等两次攻取丰阳关(今漫川关)。十四、十五日,明游击周仕凤领官兵六百往照川堵截。二十日,明军从土地岭、蛮王洞进攻,农民军转移汉南。
崇祯九年(1636) 七月,农民军“混十万”等进驻商州与山阳之间的东西牛槽一带,明总兵曹变蛟抵商州防御。
崇祯十一年(1638) 十月,李自成南原大战惨败,潜入商州以西杨家斜,其打粮部队常活动于山阳小河、砚池河。
崇祯十二年(1639) 冬月,张献忠进军商洛。李自成出兵路过山阳银花,攻打白河县城。
崇祯十三年(1640) 大旱,斗米值银二两,饿盗四起,官衙民舍尽成灰烬,县城阅岁绝人踪,茂草深数尺。
崇祯十五年(1642) 有白脸狼飞走如骛,噬十三人,一日被一对夫妇砍死。
崇祯十六年(1643) 十月,李自成遣军取商州,杀商洛道黄世清,俘山阳知县支廷谏解商,另派魏某任山阳知县。
清代
顺治二年(1645) 知县赵廷臣调查户口,全县仅八百余户,故攒明末二十个里为两个里,各领十甲。
顺治三年(1646) 李自成起义军余部刘二虎、郝摇旗率兵二千袭入武关,月余破州城,商洛道袁生芝自杀。后得知制台派郝统驰援,刘部经山阳绕城东去,越薛家沟南下湖北。
顺治四年(1647) 六月,西乡遭雨雹,屋折树拔,苗尽土壅。殍漂三日,
顺治六年(1649) 蝗飞蔽日。
顺治十五年(1658) 裁丰阳巡检司。
康熙三年(1664) 蜀僧超古运载一批经书由汉水上溯漫川,雇工匠于砧子石凿洞藏经。
康熙六年(1667) 地震竞日乃止。
康熙十四年(1675) 吴三桂部伪将军汤某,率兵由兴安入山阳,次年正月陷县城,烧杀掠掳。八月,陕西总督哈占派参将拜恩哈率兵来击,夜战于城东甘沟口。汤部退却时,带走所掳男女数百人。
康熙十九年(1680) 银厂沟有人冶银。
康熙三十年(1691) 大旱,麦收五分,斗米值银五钱有奇。
康熙三十一年(1692) 水泉大涸,城民汲水三四里远。
康熙三十三年(1694) 知县秦凝奎修第一部志乘,名《山阳初志》。全志三卷,三万多字,简约记载清以前山阳史实。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