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电影
民国22年(1933),国民党洛南县党务指导员办事处有1部无声电影放映机,在县城首次放映无声影片(《日本海盗》)。民国27年(1938),赵从省教育厅带回无声电影放映机,在县城、三要、保安、永丰等地放映宣传抗日内容的影片。
1952年春,陕西省教育厅电影放映队第六分队来洛南,在洛南中学操场首次放映了有声电影(纪录片《解放了的中国》)。1955年,陕西省电影教育工作队又把第四、五队固定到洛南,在县内巡回放映。1956年,陕西省举办电影放映干部训练班,洛南县派高希哲、王正元、卫民、周明权、董彦凯等6人参加学习,毕业后回县成立了洛南县电影放映第二队(原四、五队改称第一队)。1957年在骡马店(今资金局址)设立固定放映场地,并首次放映了彩色影片(戏剧片《梁山伯与祝英台》)。1958年,洛南县在县城禹门巷西侧建起露天放映场。1960年4月,正式成立了洛南县电影放映站,在原露天放映场修建了砖木结构放映厅,同年又成立了洛南电影管理站。1972年改电影放映站为洛南电影院,1978年改木条椅为翻板座椅,座位800个。1986年,在原址建起现代化电影院,包括观众厅、放映室、宿舍楼,总建筑面积2370多平方米,设座位1024蚌。1987年2月,第一次放映了立体电影(美国彩色故事片《枪手·卡特》)。同年,在全省创“五好文明影院”竞赛活动中,洛南电影院被陕西省文化厅授予“文明影院”称号。
洛南电影管理站成立后,电影事业日益发展,1977年改电影管理站为电影发行公司,下设机修、发行、财务、宣传、放映管理、技术管理6组,管理全县各放映单位。1980年建起古城、永丰、八里桥等乡(镇)电影院。1981年至1984年,先后又建起灵口、三要、保安、石门、石坡、景村、眉底、杨圪、窑底、寺坡、柏峪寺等乡(镇)电影院。1982年,电影发行公司经理雷家启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农村电影工作座谈会。1984年《人民日报》报道了洛南县建立区、乡(镇)电影院的消息。1986年6月,陕西省文化厅在洛南县召开了全省农村电影工作现场会,推广洛南农村发展电影事业的经验。1990年,全县共放电影17229场(次),观众达549.6万人(次),放映收入达76.05万元。九十年代以来,由于电视的普及,电影上座率下降。1994年,全县共放电影4831场(次),观众148万人(次),放映收入19.4万元。
第二节 电视
1975年初,全县始有第一台黑白电视机,仅接收商县(今商州市)熊耳山差转台信号。当时虽架设有较高的天线,但图像不清晰。随着电视事业的发展,建设县电视差转台已成为当务之急。县广播站于1975年10月派出干部和技术人员赴浙江余姚县参观电视差转台设置并学习安装技术,从上海购置1台凯歌牌9时黑白电视机,作为测试信号之用。回县后经过测试,县上决定在城南海拔1071米的馒头山上修建机房。县广播站从呼和浩特购置黑白电视差转机1台,11月架设天线,安装设备,1977年元旦开始正式转播电视节目。接收发射四频道的节目,图像逼真,伴音清晰。
1979年,县广播站又购回北京产10瓦彩色自动开关差转机两台,安装了10瓦彩色差转机1部,另一部备用。栽水泥电杆13根,架起800米电源线,并对其它设备进行检修,馒头山彩色电视差转台开始转播彩色电视节目信号。每日播送陕西电视台节目,满足了县城及附近群众的要求。
馒头山电视差转台转播节目后,各地陆续兴建了电视差转台。1980年4月,巡检区建成巡检差转台;7月,石坡区建起石坡差转台;1982年,古城、三要两区建起差转台。1984年,这4个区先后都将原来的1瓦黑白信号差转机换成了10瓦彩色信号差转机。至1985年,石门、景村、灵口等区也相继建起差转台。
各厂矿为丰富职工的文化生活也建起不少差转台。1976年5月,国营华南无线电器材厂(即73号信箱)首先建起了功率为10瓦的电视差转台,接收中央电视台节目。1982年该厂又增设1台10瓦差转机,接收4频道发射8频道。1979年,国营南云无线电器材厂(即66号信箱)建成一处差转台,接收2频道发射9频道。1979年4月,国营宏星器材厂(即72号信箱)建成一处10瓦差转台,接收2频道发射8频道。1980年7月,国营华达无线电器材厂(即71号信箱),同时购进10瓦差转机两台,建起2座差转台,一台接收陕西电视台4频道,发射11频道;一台接收中央电视台2频道发射6频道。国营华电器材厂(即65号信箱)于1980年4月到1981年9月,先后建起了安装有两台10瓦差转机的差转台,接收4、2频道,发射10、7频道。江槽煤矿于1983年10月建立差转台,安装1台浙江淳安生产的3瓦差转机,接收4频道,发射12频道。木龙沟铁矿1984年10月建起1座差转台,接收陕西电视台4频道,发射6频道。
1985年后,县广播电视局依照上级“统一规划,合理布点”的要求,抽调4名业务技术干部,深入到全县60个区、乡(镇)、厂、矿、机关单位和群众居住密集的地方,同区乡广播电视管理站对一百多个处于海拔900—1500米山头上的电视信号源,进行了实地测试和观察了解。经过查阅资料,认真计算,绘图布点,制定了全县“米波、分米波电视覆盖规划”。为了落实规划,县广播电视局采取“优先抓骨干台,普及靠差转台,小功率、多布点、逐步扩大覆盖面”的办法,集中解决群众收看中央电视台节目难的问题。县广播电视局利用已批准的洛南县兑山骨干台,以及6频道中央电视台节目由通信卫星传送这个有利条件,按照“大家事,大家办,政府出面,各方支援”的原则,调动起驻洛厂、矿和各单位及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共计筹集资金58.5万元。1988年元旦节前,在海拔1204米的兑山上建起6米地面卫星接收站,安装300瓦和100瓦的电视差转机,并结合调频广播,在42米的铁塔上架起发射天线。1988年春节开始试机,转播中央电视台第一套及商洛电视台节目。建成骨干台后,对受同频干扰的馒头山、三要两个小差转台进行改频,使各区(镇)的差转台和石门、石坡、保安区部分地方都能同时收看中央、陕西电视台节目。
县广播电视局从洛南实际出发,根据小功率差转台费用较少,辐射范围不大,相互干扰小、频率容易安排的特点,相继发展小功率差转台。到1990年,全县各地共建起3—10瓦差转台30座,发射功率631瓦,全县电视覆盖面积达1591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57%,覆盖人口26.6万人,占全县总人数的61%。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