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域内的文化教育源远流长。相传尧舜时代的农师后稷,曾在此“教民稼穑”、“宏我农桑”。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民间办起了社学和义学。民国23年(1934),于右任、杨虎城等人在境内筹建“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民国28年(1939),杨陵乡共有保学(初小)16所。民国29年(1940),改龙岩寺保国民学校为杨陵乡中心小学。民国32年(1943),毕公乡共有保国民学校7所,改高家保国民学校为毕公乡第一中心国民学校。民国33年(1944),改徐家湾保国民学校为永安乡徐家湾中心国民学校。
建国后,50年代,境域有小学13所,中学1所。70年代,境内有小学18所、8年制学校9所、初级中学4所。至1998年底,全区共有4所完全中学,1所职业中学,4所初级中学,51所小学,26所幼儿园。中、小学教师1510人,在校学生23437人;幼儿教师152人,在园幼儿1378人。
民国以前,社学和义学均归县衙教谕主管。民国时期,保学和国民学校归县教育科管理。建国初期,教育工作由区公所文教助理员主管;60年代以来,改由公社(乡)教育组主管。1982年8月,成立杨陵区筹备处文化教育卫生组。1984年3月,成立杨陵区文化教育局。1995年4月,更名为教育文化体育局,主管全区教育、文化、体育、文物工作。
第一节 幼儿教育
一、幼儿园
民国35年(1946)9月,国立西北农学院开办境内第一所幼儿园,名为“幼稚园”,时有教师3名,幼儿30余名,以教养、娱乐为主要活动内容。1949年9月,更名为“幼儿园”。
建国后,1954至1964年,驻境内的省农校、省农科院、水科所、水保所,先后开办了幼儿园。
1958年,村村开办临时性幼儿园。这种幼儿园农忙开办,农闲则散。至1963年底,境内共办起幼儿园44所,在园幼儿1320名。教学活动以养护、识字为主。1966年后,农村及部分单位的幼儿园停办。
1986年5月,开办区幼儿园。这是在一处服装厂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校舍简陋。1994年12月,区政府投资80万元,单位及群众集资17万元,在公园路北侧新建了高标准的幼儿园,1996年投入使用。园内环境优美,设施齐全,根据幼儿年龄编为大、中、小班。
至1998年底,全区有区属幼儿园1所,教职工28人,在园幼儿180人;驻区单位有幼儿园9所,教师105人,在园幼儿804人;农村“私办”幼儿园16所,教师19人,在园幼儿394人。
1984年以前,幼儿教育无统一教材,由各园教师自编自选教材。从1984年起,选用全国统一教材,一般都开设语言(或称“识字”)、计算、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
二、学前班
1975年9月,武功县革委会决定,各大队小学一律附设学前班,吸收6岁儿童入学,杨陵公社所属各小学先后办起学前班。1979年,五泉公社所属小学也先后附设学前班。1982年杨陵区成立后,共有47所小学附设学前班,入学儿童1665人,教师47人。至1998年,小学附设学前班54个,入学儿童1763人,教师53人。其教育方针是保教并重,使用的教材和一般幼儿园基本相同。 1992年以前,学前班经费和教师工资由各生产队(村)自筹;从1993年起,由乡教育组统筹。
第二节 小学教育
一、发展概况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五泉高家村张举人在高家庙创办一所私学,教师1人,学生50余人。这是境域内所创办的第一所学校。
民国时期,境内的官村、李台、西桥、毕公、曹新庄、上代、圪塔庙、穆家寨、徐家湾、曹家堡、北杨村、南庄、崔家沟等较大的村堡均办起私立小学。学校一般设在古庙或祠堂内,教材没有统一规定,一般讲授《四书》、《五经》、《三字经》、《百家姓》等。至民国26年(1937),此类学校发展到21所。
民国23年(1934),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为解决员工子女入学问题,在该校附近东薄村筹办附属小学,是年2月即开学上课。至民国29年(1940),共有学生341人,教师9人。
民国28年(1939),武功县政府要求各保至少设保学一处,各保学校长由保长兼任。杨陵乡共有保学16所。
民国29年(1940)7月,龙岩寺(在姚安村)保学改建为杨陵乡中心小学。
民国31年(1942),扶风县根据“陕西省普设乡(镇)中心国民学校,保国民学校办法”发动建校。据民国32年(1943)统计,毕公乡共有保国民学校7所,高家小学为毕公乡第一中心国民学校。
民国33年(1944)9月,改徐家湾保学为永安乡徐家湾中心国民学校。
至1949年,境内有初级小学24所,完全小学3所,职工子弟小学1所,教师72人,学生1859人。
1949年7月,武功县和扶风县军管会督令各级学校维持原状,陆续开学。经过登记审查教师,合格者继续录用。1950至1958年,境内有完全小学5所(包括职工子弟小学1所),教师50余人,学生800余人;初级小学31所,教师32人,学生900余人。
1963年,贯彻中央“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的指示,积极兴办耕读小学、农业中学。杨陵公社和五泉公社共办耕读小学44所,农业中学4所。
1966年,毛泽东主席发表“五·七”指示,强调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各校开办校办厂(场),走“五·七”道路。同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部分学校停课。1972年又恢复上课。
1982年7月,杨陵区筹备处文卫组接收扶风县五泉公社13所学校、174名教师和3900名学生;武功县杨陵公社43所学校、669名教师和13158名学生。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