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火
多在元宵节、古庙会时表演。有马社火、车社火、高跷、高芯、海蚌、猴戏、耍狮子、跑竹马、赶旱船等形式。表演多以民间传说、戏曲故事为主要内容,如《火焰驹》、《三战吕布》、《三打白骨精》等。
1984年以来,在主管部门统一安排下,每年正月十六举行社火表演活动,并评出获奖名次,以鼓动群众参加。近年来,一些科研、教学、生产单位,将自己的成果、产品制成图表、模型,装点成彩车,并辅以锣鼓、礼炮,借机开展广告宣传活动。
二、锣鼓
兴起较早,几乎各村都有。以打击锣鼓为主。每年春节开始训练,正月十五、十六敲打。规模一般由数人、数十人、甚至上百人组成。近年来,一些庆典活动多安排锣鼓助兴。1997年4月,区液化汽站举行成立挂牌仪式,邀请五泉乡崔家村女子锣鼓队到场助兴;张家岗小学学生腰鼓队连续五年在杨陵农业博览会开幕式上表演,颇获好评。
三、灯展
每年元宵节之夜,家家门前悬挂大红灯笼,以示吉祥。1983至1984年春节,区举办灯展活动,各单位大门前悬挂两盏以上的大红宫灯,有些大单位还挂10多盏以上,并书吉祥喜庆的字句,吸引广大市民驻足观看。从建国前至今,西大寨、穆家寨等村古庙会,群众都要打上灯笼,参加晚上的“进香”活动。一时间,灯笼万盏,蔚为壮观。
四、舞蹈
兴起于50-60年代。驻区单位干部职工或在周末,或在节假日跳交谊舞开展娱乐活动。1964年,省农校排练大型舞剧《东方红》,公开演出后,颇获好评。“文革期间”,交谊舞绝迹,芭蕾舞作为“泊来品”,在文艺演出活动中较为流行。改革开放以来,交谊舞复兴,娱乐性舞场、营业性舞厅逐渐增多。区主管部门及群众团体经常举办舞蹈学习班,培训舞蹈爱好者。1990年,参加咸阳市文化局、教育局举办歌舞调演会和学校文艺调演会,省化安公司舞蹈《跑旱船》、张家岗小学舞蹈《农家乐》、《家乡好》获三等奖。
五、剪纸、雕刻
剪纸 据说,隋唐时期已具雏型,后经民间艺人祖祖辈辈的探索、创新、现已日臻完善。剪纸分为窗花剪纸、新婚洞房剪纸、丧葬剪纸3个类型。窗花剪纸是农家室内装饰品,多在春节前剪贴,内容多是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和戏曲、传说人物。洞房剪纸有《丹凤朝阳》、《鸾凤合鸣》等图案,取吉庆之意。丧葬剪纸有花圈、亭台、阁楼、斗纸等。过去,剪纸艺术仅限于妇女,现有不少男性涉足这一领域。五泉乡艺人杨康锁的剪纸,1989年参加全省建国四十周年艺术节展出,获三等奖。杨村乡刘彩琴的30多类50多件作品,1998年元旦在省林校展出,颇受好评。
雕刻 较为娴熟的有邹德秀、邓军利、马滩生、郭方向、马伯灵等人,其作品均有较高艺术价值和一定的收藏价值。其中,以邹德秀的根雕作品及其所收藏的100多件艺石(观赏石)最为有名。作品大多以人物、动物、禽鸟为题材,造型逼真、栩栩如生。其作品《憩》在“第一届西安古文化节根雕、插花展”获二等奖;《卧牛》在湖北省沙市“第二届全国根雕展”获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