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电影
当地居民看电影,最早始于陕甘宁边区时期。1940年,八路军留守兵团鄜甘警备司令部在鄜县召开纪念“九·一八”运动大会,晚上放映电影助兴,男女乡民步行数10里进城观看,甚感稀奇。
建国后,1956年建立县电影放映队,1961年,在张村驿设立第二电影放映队,分东西两大片在农村巡回演出。1966年“文革”前的电影放映,主要是配合各个时期的政治运动,进行形势教育。放映的影片主要有《陕北牧歌》、《白毛女》、《槐树庄》、《上甘岭》、《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董存瑞》、《钢铁战士》、《英雄虎胆》、《虎穴追踪》、《铁道游击队》、《渡江侦察记》、《刘三组》、《三滴血》、《火焰驹》以及中印边界反击战和反映大跃进人民公社的纪录影片等等。通过电影宣传,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加速世界观和人生观的转变。“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影片被禁映,反反复复地放映《红灯记》、《沙家浜》、《红色娘子军》、《智取威虎山》等八个革命样板戏和《地道战》《地雷战》以及“文革”纪录影片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被“文革”禁映的影片重新上映。新拍摄的《人生》、《喜盈门》、《武林志》、《西安事变》、《高山下的花环》等优秀影片很受群众欢迎。同时,武打片、侦探片、外国影片在改革开放后急剧增多。《西安事变》、《豹子湾的战斗》在境内拍摄外景和部分镜头时,使当地群众学到了不少电影知识。1966年“文革”前,全县人均年看电影不到一次。1984年,电影观众达到328.76万人次。全县人均看电影27.5扶。1989年,电影发行放映收入15万元,其中放映收入10.2万元。全县人均电影票销费0.8元。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