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利用
建馆初,档案馆编写《中共延长县1950~1954年历届代表会议概况》、《历史考证书》、《1950年建设科发出的有关农业生产重要文件大事记殄、《各种参考资料目录》等。1959年编写320件质量较高的参考资料,剪贴延安地区报刊上有关延长县的报导和通讯,编印《1949~1959年延长县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伟大成就汇编》,利用组织、宣传、文教、农业、民政等部门全宗档案55卷,上级调走2卷(有关整党方面文件12件),利用编写参考资料71件。
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馆内各项制度健全,编制有各种专题目录、重要文件索引、案卷存放指引卡片、全宗卡片、资料刊物索引卡片、基本数字汇编、各种报刊剪贴等参考资料和检索工具。设立档案资料阅览室,定期开放公开的档案资料和刊物。1960~1965年,来馆查阅档案717人(次),利用档案1055卷;查阅刊物、资料231人次,利用823份。仅1961年来馆查阅251人(次),调阅档案279卷,利用各种资料333份。
1976~1979年,来馆查阅342人(次),利用档案486卷,利用率85%。在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党的各项政策、评定技术职称、进行农业区划、确定老红军老干部生活补贴及工资改革、编史修志等工作中,馆藏档案发挥了应有的作用。1980年后,来馆查阅800多人(次),利用档案1780卷,利用率97%;利用资料183份,复制677页。1985年来馆查阅331人(次),查阅档案529卷,复制340页。1986年来馆查阅560人(次),查阅档案2846卷,复制691页。1988年来馆查阅360人(次),查阅档案2412卷,复制458页。1989年,来馆查阅388人次,查阅档案2654卷,复制658页。近年查档特点是调卷系统,动卷量大,利用率高。
第五节 基层建档
1959年各人民公社建立档案室,制定档案工作制度,整理积存的文件材料,改变紊乱、丢失现象。1961年建档案室50个,库房55个,档案柜50个,柜架5个。其中人民公社档案室19个,库房19间,档案柜19个。县、社两级共设75个全宗,配备专、兼职档案干部61名,其中专职干部19名、兼职42名。1965年全县331个大队,276个大队建立档案室,占大队总数的83.4%;1064个生产队,有492个建立档案室,占生产队总数的46.24%。1982年7月15日,县级各单位全宗文书档案120个。1987年建立档案室93个,实行党政档案集中统一管理。1982、1984、1985年恢复、整顿科技档案。1987年,全县22个有科技档案的单位,已有18个验收合格。1989年,对县、乡两级会计档案进行全面清理。应清理单位278个,其中县级129个,乡镇级149个。已经清理单位251个,占应清理单位的90.2%。经检查验收,达到优秀的单位94个,良好的110个,合格的38个。全县清理出各类会计档案40971卷,其中永久性档案2164卷、长期性档案6347卷、短期性档案32460卷,总长度643.06米;销毁、待销毁档案7604卷,总长度150.12米,其中1966年前的3628卷,总长度77.28米,1967~1973年期间的3976卷,总长度72.84米。全县应建档案室278个,已建248个(其中专门档案室24个、综合档案室51个、宿办合一档案室173个),占应建档案室总数的89.9%。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