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川文化自远古至宋朝,未设专门行政管理机构。元代始设教谕、训导各1人,清末设劝学所兼管文化。
民国初年,文化由县公署第一科管理。十三年(1924)后改由教育局(科)兼管。二十九年(1940),县教育科有工作人员8人。各乡公所始设文化股,由中心学校校长兼任,保公所设文化干事1人,由保国民学校校长兼任。
宜川解放后,县人民政府设第三科或文化教育局兼管文化文物工作。1984年3月21日,成立宜川县文物管理委员会由8人组成。1985年,文化局更名为文化文物局,成为文化文物工作的专设行政管理机构,设局长、副局长各1人。1988年,建立宜川县文物管理所,有专职1人。1989年,县文化文物局设局长、副局长各1人,工作人员3人,所属县直事业机构有县新华书店、文化馆、图书馆、文物管理所、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蒲剧团等。
1994年宜川县文化文物局同教育局、科委、体委合并,名称为:宜川县教科文体局,共有21人。内设:人事秘书股、计划财务股、业务股。直属文化文物部门的有新华书店、文化馆、图书馆、电影公司、蒲剧团、影剧院。共82人,其中干部23人。
宜川县新华书店
1956年3月建立,站址由原来关帝庙迁至北街现址。当时仅租赁私房6间,县政府拨配桌案3张,椅子1把,货架2付,因陋就简建起,有工作人员4人。自此以后,经过试点,先后在10多个乡供销社建立图书发行代销店,10个图书发行分销点。
1958~1975年,省、县3次拨款3.7万元,建起门市部、库房、职工宿舍,建筑面积510平方米。1994年,投资53万元建起1178平方米办公楼1幢。现有专职工作人员10人。
宜川县文化馆
县文化馆前身是宜川县民众教育馆,成立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馆址在南街文昌庙内。主任李佰直,事务员1人。主要教民众读书识字,设有阅览室,由县政府教育科管辖。三十一年(1942)改称中山教育馆,经费由省教育厅资助,有馆长1人,馆员3人,分艺文、业务、事务3个组。建国后,1951年延安地区专员公署决定改教育馆为宜川县人民文化馆,有工作人员3人。馆址迁至正北街关帝殿内,后迁南大街,建有4层文化大楼,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开展各种文化活动。1978年,县文化馆在云岩公社建起宜川县第一个文化站。辅导群众文化活动,融电影、戏剧、文化、图书、教育为一体。1984年建立起14个乡(镇)文化站,每站有1~2名专职工作人员,164个行政村建有文化室,业务一般由行政村会计兼管。1994年县馆有职工15人,设总务组、创作组、美术组、戏剧组、摄影组等,下辖文化站14个,工作人员16人。
宜川县图书馆
1979年10月成立,借用县文化馆前院10间瓦房,占地面积180平方米。其中图书室、阅览室6间,面积108平方米,设有宣传橱窗6块,木质书架10个,职工4人。1981年11月曾被评为陕西省文化系统先进集体。1985年省图书馆拨款17万元,在西郊县体育场北侧修建4层单面楼房28间,占地面积800平方米。1984年图书馆获共青团中央、教育部、文化部举办的全国红领巾读书读报活动先进集体称号。1988年8月迁至新址,原馆舍归还县文化馆。1994年县图书馆有职工12人,内设图书室和报刊阅览室。
宜川县文物管理所
建国后,文物管理工作一直由县文化馆负责。1988年成立宜川县文物管理所,为文物的挖掘、收藏、研究、管理的专门机构。由县文物管理委员会管辖,所址设在县文化馆院内,设有文物陈列储藏室、文物展览室,有工作人员5人。
宜川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
1970年经延安地区批准成立宜川县电影管理站,负责全县电影片发行和管理工作。1979年由省上拨款9万余元,建起办公大楼1幢,后建试映室1座,建筑面积共703.8平方米。1980年,更名为宜川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有工作人员12人,统一管理全县电影发行工作至今。下辖影剧院、3个县电影放映队和14个乡(镇)电影放映队,共26人,其中影剧院9人。1994年有职工10人。全县电影放映单位28个,人员45人。
宜川县蒲剧团
1952年县人民政府接管集义乡邓景山的戏班,吸收山西河津、吉县、万荣民间艺人,组建宜川县人民剧团,为自负盈亏的集体所有制的艺术团体,有演职人员30余名,政治指导员、正、副团长由县政府调任。内设剧务股、总务股、秘书股,股长在演职人员中选定,演出以蒲剧古装传统剧目为主。1953年,县政府发动全县人民集资募捐2万余元,从西安、山西、河南等地购置一批服装道具,管弦乐器,为剧团的发展壮大奠定了物质基础。1956年、1958年参加延安地区两届戏剧观摩演出,宜川剧团参赛剧目《青山英烈》、《柳沙河》(自编)获集体2等奖。获演员个人奖者有李四德、薛泾成、吴引忠、李引菊、刘松义等人。1969年底剧团撤销。15名演职人员转行或下放农村劳动。1970年秋,剧团恢复,收回部分演职人员,招收了14名插队知识青年,主要上演歌舞和京剧样板戏。1971年,剧团更名为宜川县蒲剧团,1980年剧团参加延安地区调演,自编古装剧目《臣子恨》和现代剧《三婿哭灵》获得集体2等奖,赵胜利、薛泾成、宋保平获演员一等奖。至1988年2月,招收4批学徒演员,共52人,其中女24人,后已成为剧团的“台柱子”。这一时期的名演员有李渔、王淑芳、李莲菊、赵胜利、赵俊明、张明雄、薛泾成、陈武忠、马铁广等。1989年,蒲剧团共有53人,其中演员34人,有3级演员2人,4级演员7人,4级助理演员13人。
1994年演职员为56人。这一时期主要演员有:张明雄(团长)、薛泾成、薛长平、肖志红、吴平、薛晓琳、范帮霞、冯燕茹、李莉、强雪芹、杨平安、薛德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