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图书发行
清光绪年代以前,人们所需图书大多从韩城县、山西省河津县等地捎买。民国二十一年(1932)(私人)刘大录开设书摊,从外地购进一些《四书》、《五经》、《百家姓》、《三字经》等书出售。二十五年(1936)宜川已有现代小说《子夜》、《阿Q正传》、《家》、《春》、《秋》、《八月的乡村》等;古典小说《三国志》、《水浒传》、《红楼梦》以及世界名著《铁流》、《毁灭》、《夏伯阳》、《少年维特之烦脑》等书的出售。二十八年(1939)国民党第二战区设立《黄河书店》。刘大录书摊自行停业。
解放后,1948~1951年,宜川图书发行为洛川新华书店流动发行区域,由洛川书店派3名流动发行员赶骡马驮书来宜,委托县文化馆代售图书。以发行小学课本为主。1952~1955年,洛川书店派员2人驻宜发行,以经销马列著作、毛泽东著作和配合各个时期政治中心工作的书籍为主。同时供应全县各级学校的课本。
1956年,宜川县新华书店成立,为图书发行的专门机构。主要发行中小学教材课本,农村扫盲识字课本。因书店规模小、人员少、进销业务尚无明确分工和固定人员负责,经营亏损1137元。1958~1962年,正值大炼钢铁和国民经济困难时期,由于资金缺乏,经营不善,加之大多图书为大炼钢铁之类,内容单调,顾客明显减少,五年中累计亏损11913元,受县财政拨款补贴。“文革”期间,古籍书及一些文学著作,被视为“四旧”而封存。书店发行毛泽东著作326658册,其中《毛泽东选集》(1~4卷)30888册,《毛泽东选集》(合订本)2201册、《毛主席语录》102165册,毛泽东著作单行本191404册;发行毛主席标准像167434张,毛泽东像章、石膏像88057枚(座)。七十年代,图书发行转入正规,书店内部机构趋于健全,设有会计、库房管理、门市销售、农村发行、业务进货等部门,发行量逐年加大,除教科书和政治理论书外,增添了科普读物、儿童读物、文学艺术作品、文化教育、自然科学等类书籍,盈利逐年上升。1979年被省树为“先进书店”,受到省、地政府嘉奖。到八十年代,书店实行岗位责任制,加强经营核算,图书发行量猛增,1984年发行511770册,创历史最大销售量,获省、地“文明单位”和“双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先进店称号。
1956年为了贯彻文化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关于加强农村图书发行工作的决议》和《关于供销社担负农村图书发行工作的实施办法》,县书店与县供销联合社配合,在云岩、集义、交里、寿峰进行图书发行试点,随后,14个乡镇供销社相继开展了经营图书发行业务。1986年根据地域范围和人口密度,在茹坪、孟长镇、景阳、高湾、鹿川、薛家坪、甘草、石台寺、黄河大桥等村,建立了图书发行分销店。
第三节 图书收藏
明弘治十年(1481),宜川知县张伦扩修学宫,补购朝颁书籍,建“圣谟阁”以藏之,内藏《为善阴隙》1部2册;《孝顺事实》1部70册;《性理大全》、《朱子大全》2部共44册;《资治通鉴纲目》、《续资治通鉴纲目》、《史略》、《资治通鉴》、《五代纲目集览》、《家礼集说》各1部,共71册。嘉庆年间,藏书随学宫迁址于县城北(今法院处)至清代。
1948年3月,宜川解放后,县政府接管民众教育馆,收藏图书16种32册,报纸3份。1956年县图书馆藏图书4212册,杂志57种。1965年,国民经济好转,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馆藏图书万余册,报刊杂志百余种。10年“文革”期间,图书丢失损坏严重。1978年,粉碎“四人帮”,经济体制改革,人民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出版业兴旺起来,馆藏图书增至2万余册。1979年10月,宜川县图书馆成立,馆藏图书3.2万册,其中封存图书2万册,流动上架图书1.2万册。
1988年图书大楼建成后,添购图书5千余册。馆藏有《四明丛书》、《二十四史》、《各科年鉴》、《辞海》、《辞源》等各种精装本图书。除县图书馆外,县城一些机关、学校图书馆(室),存有大量图书。其中宜川中学在民国三十二年(1943)就购置图书数百种,上万册,现藏书3.5万册;云岩中学藏书3万册;县医院馆藏书万册,报刊百余种;县总工会馆藏书2千余册,报刊50余种。
到1994年图书收藏共14920册,其中中文书14000册,中文资料116册,期刊780册,新购24册。全县163个图书室,有图书61000册。
第四节 图书阅览
建国前,县民众教育馆辟有阅览室,订购有报纸、杂志、供民众借阅。
建国后,县政府接管民教馆,成立宜川县文化馆。从1951~1979年,宜川县城图书阅览室一直附设在县文化馆,有阅览室3间,专人负责,专向群众借阅。1956年,县文化馆组织流动图书3千余册,报纸57种,阅览室每日开放9小时,方便群众借阅。读书阅览甚为活跃,图书增购,报刊扩订,并建立“图书台”,举办“少年之家”,组织读书报告会,年借阅3万人次。10年“文革”时期,大部图书被当作封、资、修黑货封存、销毁、丢失,借阅停止。1978年,恢复正常的图书借阅秩序,县文化馆按“中国图书法”清点,整理图书,编篡图书目录,增添阅览室设备,制订了图书借阅赔偿制度,建立岗位责任制,有3万余册图书和数百余种报刊供读者借阅,接待读者1万余人次。1984年始,县图书馆实行凭证借阅,并预交一定数额的押金,押金在还书时退还,使只借不还的问题得到解决,保证了借阅工作的正常开展,每年平均借阅2千人次。阅览1.5万人次。
除县图书馆设有图书阅览室外,宜川中学、云岩中学、县医院、县总工会、县委宣传部、县教育局教研室、供电局、林业局、县党校、部分中小学及较大的县级单位,还设有图书馆(室)和阅览室,供本单位职工借阅读书,提高业务水平。宜川中学早在民国三十二年(1943)就修建图书室2间,至五十年代已藏书万余册。每日开放供师生借阅。
宜川图书阅览在农村开展较早。1951年7月,省文教厅、《三联书店》捐通俗读物4套,在云岩、集义、桑柏、县城建立图书室。1956年,全县农村有图书室108个。1958年,图书室与农村俱乐部合一,社有文化站、队有文化室。1962年,农村图书室发展到200个,1984年,14个乡(镇)164个自然行政村,相继建立图书阅览室,共有图书8千余册,供农民学习文化,农业技术服务。
到1994年有个体办起书屋,供租书阅览。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