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元月,中共宜川县委批准成立收音站,设在县委宣传部内(旧址在今县影剧院内)。配备收音员1人。抄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记录新闻,印发《广播小报》,组织群众收听广播,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1957年,全县共建起县、区、农业社收音站15个,初步形成广播收音网。
1958年8月,宜川县广播站成立。备有600瓦扩大机1部,用12马力锅驼机带动5千瓦发电机发电,职工6人,其中站长1人。站址设在小北门关帝庙院内。1981年9月宜川县广播事业局成立。1984年3月,改为宜川县广播电视局,局、站编制一套人员,两个牌子,即是县人民政府负责广播电视工作的职能部门,又是县级新闻宣传事业管理机构。1989年,全县广播电视系统共有15个广播站(1个县站和14个乡镇放大站),职工53人,其中县站23人(行政人员5人,播音员2人,技术员5人,工人10人,编采人员1人)。主要设备有7225W扩大机15部,66.5马力柴油机6台,51千瓦发电机6部,录音机3部,广播接收机3部,电视机2部,监视器3台,10瓦电视差转机3部,地面卫星6米抛物面天线1套,卫星接收机2部,收录机3部。至1994年全县有广播电视系统57个。
乡镇广播放大站,是从1969年到1976年间,随着农村广播网的普及,逐步建立起来的。1989年广播放大站14个,人员20人。1994年有乡镇广播放大站14个,29人。
第一节 广播
广播线路建设
1958年到1964年,利用电话线架设简陋的用户线路,全县12个公社全部通广播。1965年下半年,国家投资8千元,架起宜川县城经交里到云岩公社55杆公里木杆专线。当年全县14个公社52个生产大队,112个自然村通广播。行政村通广播率达20.4%,自然村通广播率达12.7%。广播线路总长561公里。其中自架线路95公里。
1970年4月,县成立了“普及农村广播网领导小组”,各公社相继成立领导机构,动员群众集资、投工投料、掀起兴办农村广播网的群众性热潮,涌现出许多先进事迹,不少社员捐钱凑款购买广播器材,有的社员还把自己准备建房、窑用的木料献给队上安装广播。据统计,当年群众集资1.1万元,财政拨款5.6万元,新架广播线路900杆公里,入户喇叭达到6025只,并新成立秋林等4个公社放大站。7月,根据毛泽东主席和上级“加强战备”的指示,成立县广播载波化会战指挥部,广播站和电信局的技术人员紧密协作,试制成功25W载波发送机和接收机。基本实现全县广播载波化。
1971年以后,农村广播网不断巩固,发展、整顿、提高。到1975年底,全县乡镇以下广播线路总长1820杆公里,14个公社,194个大队,670个生产队通播率都达到100%,喇叭总数19274只,其中农村入户喇叭18003只,占全县19794户农户的90.9%,基本上实现了“队队通广播,户户有喇叭”。
1975年至1981年,延安地区先后拨款7万元,发展县城至乡镇水泥杆广播专线。广播站职工自力更生,自制水泥杆1916根,先后架设了县城至秋林、十里坪到牛家佃、云岩;云岩兰水月至新市河、阁楼、高柏;县城至交里、英旺;秋林至壶口、鹿川等乡镇水泥杆广播专线。全县除集义、寿峰利用电话线路传输信号、其余12个乡镇实现广播信号传输专线化。水泥杆专线累计155杆公里。1982年以后,县城至乡镇广播专线主要是维护提高,乡镇以下水泥杆专线采取国家投资和群众集资相结合的办法逐步发展。1988年,全县广播线路总长2373杆公里,其中水泥杆线路916杆公里,木杆线路1457杆公里。总耗资142.38万元。全县共有广播喇叭15492只,其中农村入户喇叭15474只,城市喇叭18只,音响率达80%,入户率达76%;全县216个行政村,通广播的163个,通播率达76%,624个自然村,通广播的415个,通播率有61%。
到1994年全县广播线路总长155杆公里,通播率达40%,喇叭总数5000只,占全县总农户20%。
广播宣传
以转播中央电台和陕西电台的节目为主。1987年4月以前,每天播出3次,全天播出4小时50分。1987年5月以后每天播出早晚2次,全天播出时间3小时20分。其中自办节目2次,每次30分钟,节目安排程序是:开始曲、节目预告、天气预报,然后是自办节目或为转播。
广播站的自办节目,从1959年3月开始举办,内容主要是配合中共宜川县委和县政府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以农村广大群众为主要对象,采取通俗多样的形式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共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生产经验、科学文化知识,传递信息,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1959年建站初期,黄龙、宜川合县,全站11人中编采人员5人,播音员2人。编播力量较雄厚。自办节目主要配合“大跃进”,在形式和内容方面都有不少创新。节目置有简明新闻、对农村广播、广播问答、打擂台、广播动员大会等十多种。“打擂台”节目每次30分钟左右,指名竞赛单位,摆开擂台,激发群众建设社会议积极性、创造性。1960年6月,省广播事业管理局授予宜川县广播站“红旗站”称号,中共延安地委在宜川召开了全区广播工作现场会。1960年至1962年间,自办节目主要宣传自力更生,奋发图强,鼓舞群众坚定信心,占胜自然灾害。当时,广播宣传受时代局限,存在着浮夸等“左”的倾向。
1962年至1964年底,广播站改为转播站,职工大部分精减下放,自办节目停止,1965年以后几年,自办节目也不固定,有稿则办,无稿就停。1968年10月,广播站恢复专职编辑和播音员,自办节目开始走向正常化。每年来稿约在300~600篇。自办节目200套左右。内容主要围绕各项政治运动和“农业学大寨”,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代表节目有“农业学大寨”、“路线教育”等专题节目。来稿中大部分是所谓“大批判文章”,稿件不足时,直接选用“四人邦”控制的“两报一刊”的大块文章照抄照播。
1979年以来,广播宣传坚决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路线、方针、政策,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把“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宣传作为自办节目的基本内容,为宜川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节目设置除“本县新闻”、“农业科技”、“卫生与健康”等固定节目外,还随时编播“计划生育”、“烟农之友”、“精神文明建设”等专题节目。采用对话、讲座、录音报道、现场报道、主持人等节目多种形式,逐渐做到“短、快、活”。来稿逐年增多,达到2千篇以上,每年自办节目250至300套,配合中共宜川县委、县政府的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1981年至1988年,在地区优秀广播节目、稿件评比中,被评为1等奖7篇,2等奖3篇,3等奖4篇。
广播宣传除县广播站外,县农械厂、农业职业中学、宜川中学、云岩中学、南关小学、西郊中学、城关小学、银行、电影队(站)、公安局、法院、司法局、县医院、体委、县政府、文化馆、县剧团、防疫站等单位有广播喇叭和扩音设备,主要是为本单位服务,用于业务宣传,广播通知等和不固定地举办宣传节目。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