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 境内剪纸起源于元代,为民间娱乐的一种形式。昔时富豪人家每逢喜事,便动员家人剪花、草鸟、木等,张贴于窗户、墙壁,以烘托喜庆气氛。民间则以自己的想象剪成各种图样,用以自娱。经漫长的历史演变,迄今已成境内独特的艺术形式。剪纸所用工具及原料主要为剪刀和彩色纸张。一般将数张纸叠置,固定位置勾摹图样,然后开剪。其作品粗犷古朴,具有鲜明的民间艺术特色。除窗花外,每逢喜庆节日,剪“龙凤呈祥”、“双喜字”等以示庆贺。瓦窑堡镇井三多为境内剪纸高手,其作品“龙风呈祥”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双喜字”四边剪“喜鹊登枝”、“梅报新春”等花样,深受群众欢迎,上门求花之国美术馆等单位和法国、德国、美国收藏。1989年,她的作品获陕西省民间艺术作品一等奖,作品被收入延安地区民间剪纸画册。
子长民间剪纸
民间艺人井三多(中)传授剪纸技术
绣花 俗称扎花。起源于明代中叶,建国前多绣枕头顶子、鞋面、烟荷包、香包子、小孩紧箍帽等。多用浆糊将数层旧布叠置,成为硬片(俗称格背),剪成枕顶、鞋帮、荷包、香包、帽子的部件,粘上面料,贴上花鸟虫鱼等图案即可行针走线。后根据绣品的图案配备各种彩色丝线绣制。涧峪岔乡边家湾村薛志宁绣花作品风格独特,“远看好像总片片,近看有花有杆有叶叶,枝头鸟叫像飞走,叶下鱼儿还是花眼眼”。
堆花 兴起于民国初,民间利用各种颜色的下角布料,按图案进行色泽搭配,剪成花叶、花瓣等各种零部件,再将其拼接。堆花作品有枕头顶、兜肚、蹄蹄裤、老虎枕头等。堆花图样按作品用途式样而定,蹄蹄裤一般是在膝盖部位堆上“大石榴”、“老寿桃”等,既美观又耐磨。“花排排”一般上部堆蔓草花卉,下部衣袋上堆圆形花。堆花风格粗犷,美观大方,为实用工艺品。南沟岔乡路家渠村加氏、薛家渠刘玉珍、涧峪岔乡南家峁村刘汉金的堆花作品曾被陕西省艺术馆收藏。
子长布堆花
纸火(俗称纸糊) 起源于明代,为丧葬用品。昔时由5件组成,灵牌、金斗、银斗、童男、童女。后品类逐渐增多,增加了纸马、马童、楼房、庭院、汽车、电视机、碾磨等。制作过程先用高粱秆及竹条等扎成架,粘上各种彩纸,用笔描画,摆在墓前焚烧,此俗至今沿袭。
泥塑、彩绘 80年代始,修庙成风,大小庙宇均泥塑神像,金彩装身,庙内四壁绘制神话故事,工艺较为粗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