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至60年代前期,县内群众文化事业发展较快;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前期,声势颇大,工作活跃,但“左”的影响深重;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电视逐步普及,文化活动轻松自由,然由于经费困难以及对精神文明建设重视不足,工作总体处于低谷。
文化宣传
新中国成立以来,本县文化宣传主要由文化部门承担,工青妇、广播电视和教育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其形式有板报、壁报、报纸、刊物、广播、幻灯、戏剧、电影、电视、录像、秧歌、歌咏活动、故事演讲和展览会等。
报刊和材料宣传 《清涧报》创刊后,刊登了一批本县群众创作的诗歌和故事。建国以来,创办《清涧文艺》、《农村文化》、《俱乐部》、《工农兵诗传单》、《清涧歌声》、《歌曲》、《秀延青年》、《黄土地》等刊物(参第3章),既是习作园地,又是宣传阵地。
《清涧文艺》是县文化馆主办的以发表文学作品为主的不定期内部铅印刊物,1974年创刊,1984年停刊,共出版39期。16开本。1981年后增加容量,辟有小说、诗歌、散文、剧本曲艺、民间文学、道情艺术、蓓蕾、评论、文化动态、清涧史话、歌曲和美术摄影等专栏。10年内,共发表各类作品2000余件,其中数十篇被推荐在省、地报刊发表。撰稿人140余人,其中本县作者100多人,省级和外地作家、作者30余人。本刊在文化宣传和繁荣创作中起了积极作用,受到读者、作者的欢迎和好评。
县文化馆从70年代以来,差不多每年都编印《春节演唱材料》;另外还编印了《春联和秧歌词》、《秀延歌声》、《新歌试唱》、《新窗花》、《宣传画》等宣传材料,发往农村。1964年,发往农村的剧本42种2450册,秧歌词850册,对联3185册,歌曲64首3940份,窗花6900份,连环画410张,合计17735册(份)。
歌咏活动 1926~1927年间,共产党石谦部特别支部组织士兵学唱《国际歌》、《国民革命歌》、《少年先锋队歌》等革命歌曲。1927年10月,参加清涧起义的战士在行军中一路高唱《清涧起义歌》。土地革命和抗战时期,《红军闹革命》和《保卫边区歌》等数十首歌曲家喻户晓。60年代,城乡咏唱革命歌曲蔚然成风,《社会主义好》、《学习雷锋好榜样》、《李双双小唱》、《听话要听党的话》等40余首新歌是处可闻。1965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县城举行有21个歌咏队800名观众参加的歌咏会;同月,城关镇举办9个歌咏队400名观众参加的演唱会。9月3日,县级机关举办纪念抗日战争胜利20周年歌曲演唱会,演出《黄河大合唱》等革命历史歌曲32首。“文革”10年中,全县普唱毛泽东颂歌和“毛主席语录歌”,内容单调。8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农村歌咏活动基本停止;城镇青年吟唱流行歌曲,节日举办歌唱比赛。1989年,县级机关举行“祖国颂”歌咏比赛,庆祝建国40周年。
舞蹈活动 本县秧歌等传统舞蹈历史久远,现代舞蹈比较薄弱。50年代初,职工始跳交谊舞(时称交际舞),中学生课余表演集体舞。70年代初,在部分人中推广所谓忠字舞。1975年4月,县文化馆举办儿童舞蹈学习班,教学《我爱北京天安门》等15个集体舞,城乡中小学旋即开展舞蹈活动,丰富了少儿生活。80年代后期,城镇交谊舞再度而起,1988年个人创办首家营业性舞厅。90年代办舞之风渐盛,但多品位不高。
故事活动 古往今来,群众利用闲余时间,在村头、炕头、地头、街头,讲说《封神演义》、《三国演义》、《响马传》、《五女兴唐传》、《包公案》、《水浒传》等历史故事,俗称说史由。表演者有杨树槐(杨小慕家沟)、惠树本(西惠家园则)等。境内新故事活动兴起于70年代。1972年7月,县文化馆举办革命故事学习班。故事员有贺怡、师晓琴等10数名。其除在本县和省、地表演外,还应邀赴神木和山西保德等地讲出。清涧是陕西省先进故事县之一,1979年8月,派代表队赴山阳参加了省故事活动先进县赛讲会。
文学创作
诗歌 据不完全掌握,清涧现存唐、宋、明、清本县诗家、外籍官员及过往墨客所作观光诗、酬答诗、哲理诗和其他诗作470余首,主要作者有白曰可、惠世扬、陈汝元、白乃贞、白寿宸和程炳然等(参27、28编),白乃建、白誉、白庆纶、白庆绂、白修等清代人的诗作大多或全部失传。清末岁贡白儒珍(1862~1934)有诗,收入自集诗文杂著《解颐录》(家藏未刊)。1932年,清涧拓家峁村(今属子洲)农民诗人拓开科,创作了一首长篇说唱诗《闹官》,后载于《解放日报》,被誉为“革命的史诗”。1958年,本县出现群众性诗歌创作热潮;次年,县委宣传部和清涧报社编辑、铅印《诗歌选》一书。70年代,作者队伍迅速扩大,作品虽较直露和空泛,但数量骤增。截至1990年,杨明湘、郑光前等70余人,在《延河》、《长安》、《群众艺术》、《陕西青年》、《陕西日报》、《陕西农民报》、《陕西文化报》、《延安文学》、《晋阳文艺》(山西)、《塞上柳》、《信天游》、《大众报》、《榆林报》、《清涧文艺》、《清涧报》等报刊发表诗作近2000首。1989年,农村知青萧锋在有关部门支持下,编印诗集《故土》,收入清涧籍作者诗作200余首。90年代,诗歌写作受到朦胧诗等文学新潮影响;清涧中学学生中校园诗初兴;白家骥(离休教师)、白帆、李栋和贺志军等有短诗面世。
小说·故事 1963年8月,杨明湘在《延河》发表短篇小说(下同)《外爷》,受到好评。翌年3月,雷鸿儒(时于高杰村中学供职)在《延河》发表《春莲》。1976年春,朱合作在《陕西文艺》2、4两期连续推出《丁牛牛》和《一百五十颗鸡蛋》。1983年9月,刘国元在《陕西日报》刊载《牛市上》。90年代航宇发表中篇《乡恋》和《月儿几时有》。截止1990年底,全县20余名作者在《延河》、《陕西文艺》、《陕西日报》、《延安文学》、《塞上柳》、《榆林报》、《清涧文艺》等报刊发表小说40多篇。
1975年3月,县文化馆召开革命故事学习会之后,郑光前、刘国元等10余名作者创作故事脚本30多个,代表作有《夏收检查员》和《新保管上任》等。
散文 本县旧志和家谱记载的明、清散文著作近30部,多亡佚;其中白寿宸的《有得即录》,韩汝臣的《玄谈影响》,惠人的《袖口纽》、《鸡肋》,张松年的《龙泉闲笔文稿》,师维元的《老生谈》等,从书名看,似属杂文之类。道光《清涧县志·艺文志》收入范仲淹、张颂、白曰可、陈汝元、白乃贞、钟章元、王汝翼等21人的奏议、论辩、碑记、序文、祭文22篇,其中张颂的《白草寨翠光亭记》、陈汝元的《景庾楼》和白乃贞的《云谷清暑序》等,文学性较强。民国时期,无资可考。建国后,写散文者不足10人,约发表作品80余篇。
剧本 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乐堂堡、陈家坪、白家川等村道情班和秧歌队,编创《家庭图》、《防荒》、《捉归队》等9个剧本。40年代初,县级机关秧歌队创作秧歌剧《访白德》。建国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剧本创作,县委和公社(乡、镇)党委的部分领导人参与了创作活动。40余年来,郑光前、曹振东等10余名作者,在《陕西戏剧》、《群众艺术》、《塞上柳》、《延安文艺》、《农村文化》、《清涧文艺》、《陕西农民报》、《榆林报》等报刊和《春节演唱材料》发表剧本、小演唱90多个,《赛畜会》、《当红军》、《接婆姨》、《美在心灵》等受到省、地奖励和好评。
艺术创作
音乐 1966年春,清涧中学和城关小学创作组,配合学习本县农村党支部书记张增盛,编写歌曲《张家渠少年志气豪》和《我们的好支书》等。1972年,县文化馆召开全县音乐创作学习会,推动了创作活动。1972~1977年,全县编写歌曲四五十首。至1990年,全县计创作各类歌曲60余首,代表作有《毛主席开出延安路》、《马达唱出我心底歌》、《学习惠思齐永远干革命》、《陕北的山水格外美》、《桃花水》和《今日回到故乡来》等。作者有李生春、赵生田等20余人,韩世琦、曹振东、陈俊章和郝震川等还参与了《赛畜会》、《当红军》和《接婆姨》等道情和秧歌剧的音乐设计。
美术 1958年,县城和部分农村曾开展壁画活动。60年代,群众性美术创作开始活跃。1965年6月,县文卫局、文化馆、工会、团县委联合举办群众业余美术创作展览,展出农民、工人、教师、干部、社会青年和公安战士等创作的国画、水彩、版画、速写、宣传画、连环画79幅(部),其中农民画38幅。“文革”初期,表现派性和极左思潮的漫画流行一时。70年代以来,全县有美术作者近60人,其中农民画作者52人(女8人)。为了繁荣创作,曾两次召开创作会议。1975年6月第二次美术创作会议,39名业余作者出席,修改年画29幅,省、地文化部门及县委、县革委会领导到会指导。是月,举办全县年画创作展览。乐堂堡、折家坪和师家园则等公社开展了描绘农村美景的壁画活动。1974、1975、1977年,文化馆内部出版《工农兵画页》和《清涧农民画》,选入作品76幅。其间,邵江城、师作宾等在组织活动和业务指导中发挥了积极作用。80年代以来,王明程在中央和省、地报纸发表了一批黑白装饰画;其电影宣传画《刑场上的婚礼》,1981年5月参加全国电影宣传画展览。1986年6月,刘宝台的《神秘的驼队》在省第二届电影宣传画创作展览会上获一等奖。《美术》杂志1989年第5期,发表了惠升碧的国画《原上行》。截至1990年,全县作者在《美术》、《群众艺术》、《清涧文艺》、《中国青年报》、《陕西日报》、《长江日报》、《榆林报》等报刊和书籍上发表作品数百幅,10余幅绘画作品在全国和省级展出或获奖。
摄影 30年代,袁启明从太原购回三角架坐机1台,引入黑白摄影技术,在县城创办复茂照相馆。1986年,引进彩照技术。全县有王万通、李克立、王纪武、师明焕等职业和业余摄影者约20多人。已发表新闻照片和艺术照片数百幅。1983年,王万通的《老中医》入选陕西省第三届人像摄影艺术展。1988年,王万通的《农民专业户》在中国农村摄影大奖赛中入选;王纪武的《新女婿上门》在陕西摄影家协会会员作品选展中获二等奖,并参加全国影展。
书法 清涧书法艺术,有远久的传统。据道光《清涧县志》和康熙《陕西延绥镇志》记载,明代刘峤“善书”,其夫人郝氏“尤工楷书”;清代白斑“工书,得魏晋人遗意”;白寿宸“工草书,得二王笔法”;白誉“善篆,有《揽胜草》”;岳登科“精楷法,乞者履相错”。上述书法手迹,均遗失无存;只有城南魁星楼等古建筑尚留少量无名氏作品。民国以来,惠孔昭、惠知政崇尚魏、于,白家瑛、王阶平爱好颜、欧。70年代后,老中青书法爱好者有惠文、刘汉铭、刘静、王万雄等20余人,作品曾在省上和全国展出9人次。1988年成立县书法协会,王亦群任会长。
为了培养文艺作者,推动创作,县群文部门曾数次请作家路遥、贾平凹、和谷、谷溪,画家王子武、傅恒学等,给广大文艺爱好者传经送宝,现身说法。1990年,全县有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1人,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7人,音乐家协会会员3人,戏剧家协会、美术家协会、摄影家协会会员各2人,书法家协会会员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