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报刊·通讯
报纸 《清涧报》 1956年,全县实现农业合作化,农村发生历史性变化。为适应新形势,同年11月1日中共清涧县委机关报《清涧报》创刊。在县内外公开发行,最大发行量955份。初系周刊,1958年7月1日改为周双刊,11月增为周三刊。8开,通常为2版,间或出4版。铅印,正文用4号楷体。其主要特点是:文章短小,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地方性强,印刷质量较高,照片尤著。设编辑室,先后由张晨明、李长治任主编,配备编辑、记者八九人、印刷工2人。社址在县城红巷口。县委对报纸非常重视,首期发表副书记黄钵的文章《全党动员,办好县报》,1958年6月28日县委作出《关于改进县报工作的决定》。报纸在宣传、鼓舞、教育群众和反映农民呼声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因受当时“左”倾思潮影响,宣扬过“共产风”,有不切实际的宣传报道。1958年12月10日,清涧并入绥德县,《清涧报》终刊,共出版142期,人员合并于大众报社。 《红专战斗报》 内部油印小报。清涧第一中学(今清涧中学)团委会、学生会合编。1958年10月1日创办。双周刊,8开,4版(6版)。至1959年9月14日,刊出18期。10月1日,因纸张困难诸因,同《秀延》杂志合并为《秀延青年》。 《新清涧》 1968年3月县革命委员会成立时,由政治部编辑的内部铅印小报。8开,2版。仅出版1期。 建国后,清涧共创办各种形式的不定期内部刊物40种以上(不含“文革”中群众组织的刊物),今继续出刊者约占1/4左右。内容可分为综合、政治、经济、文化、史志诸类,以行政性简报和文化性刊物居多。如县委办公室的《清涧情况》、《清涧信息》,县政府办公室的《情况反映》,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的《清涧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刊》,县政协办公室《清涧政协》,县档案局(馆)的《清涧档案》,东风电站工程建设指挥部办公室的《东风战报》,县统计局的《统计资料》,县科委的《科技简报》,县教育局的《清涧教育简讯》,县文化馆的《工农兵诗传单》,团县委的《宽州》,南关中学的《朔音》。 《农村政治工作》 清涧县委办公室、县人委办公室合办。1966年2月创刊,12月停刊,共出64期。16开本,油印(铅印)。 《农调简报》 县农调队主办。1984年创刊,至1990年底已刊出105期。16开,油印。 《大家办报》 原名《通讯与读报》。清涧报社主编。1956年创刊,1958年停刊,共出版10期。32开,铅印。 《秀延》 清涧一中秀延编委会编。创办于1958年,原为文艺刊物,翌年10月同《红专战斗报》合并后更名《秀延青年》,具综合性、文艺性。油印;原8开,后改16开。 《农村文化》 县文化馆主办。1964年创刊,仅出1期。32开本,铅印。 《俱乐部》 文化馆编。1965年3月15日创刊,1966年6月14日停刊,共出版19期,终刊号易名《文化革命》。8开,单面。初为石印,旋改铅印。 《清涧文艺》 见本编第1章。 《黄土地》 清涧中学黄土地文学社主办。1988年3月创刊;8开,油印。至1990年,已刊出20期。一批作品先后在省内外公开发表。 《党史资料简讯》 县委党史办公室编。1982年8月创刊,到1990年已出215期。16开,油印。 《清涧县地方志资料》 县志办公室编。1983年6月创办,1986年12月停刊,共出17期。16开,油印。 《清涧文史资料》 政协清涧县文史资料委员会主办。1986年10月创刊,截至1990年底已出刊2期。32开本,铅印。 通讯报道 1935年12月,《红色中华》报(新中华报)在子长复刊后,清涧通讯员以书信和汇报材料形式向其供稿。40年代,本县为《解放日报》、《边区群众报》(群众日报)撰写了不少稿件。其间,洪彦霖连续著文,介绍境内农业、商贸、婚姻和户族习俗。1948年,县委宣传部始设专职通讯干事。1956年《清涧报》创刊后,为培养通讯员,同时刊出《大家办报》,提示宣传要点,交流写稿经验。1958年,在党员领导干部带动下,城乡通讯队伍发展到500余人。“文革”期间,通讯队伍及通讯工作一度瘫痪。1974年,县广播站建立三级通讯网,县级单位、公社和大队均有通讯组,村村有通讯员;培训骨干通讯员100人,颁发通讯员证,允许在县内自由采访。1975年,县广播站编辑铅印《广播宣传业务》1000册,发放基层通讯组(员)。1979年,县委宣传部和广播站在公社(镇)办通讯员学习班的经验,在全榆林地区推广。为配合国庆宣传,1984、1989年《榆林报》分别推出县委宣传部主编的《清涧专版》。 据宣传部门统计,1949~1990年,全县专兼职通讯员在地区以上报刊和电台发表新闻稿2037篇。1965年,《陕西农业》第11期刊载赵爱璧、白生川的通讯《百年来少有的大旱,历史上空前的产量》。1972年7月,本县通讯干事王述温和新华社记者惠金义采写的介绍老党员惠思齐事迹的通讯《只要掼不倒,就要为革命拼命干》,被《人民日报》刊用。1983年,苗金德的评论《大力提倡长话短说》,在《榆林报》首次优秀新闻稿评选中获二等奖。1988年,马宋福的《她的工资能抵个副总理》获《陕西农民报》三等奖。 通过写作实践,涌现出王英杰、白生川、张敬亭、惠九义(农民)、惠世新、马宋福、张旭等一批专兼职通讯员。长期在基层工作、担负领导职务的业余通讯员慕明山,年撰稿200篇左右。
[1] [2] [3]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