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机构
文化局 30年代,县革命委员会设文化委员,县苏维埃政府设文化部。1940年到建国初,县人民政府一科(文教科)主管文化、教育诸项工作。1952年成立文教科。1956年8月至1958年2月,县政府设有文化科。1961~1968年,主管部门为文教卫生局。1968年3月至1971年春,文化事业由政工组宣传组负责。1971~1984年,设有文教局。1984年1月成立文化局,人员4人。1990年,文化系统有职工141人,其中文化局9人,配备正副局长各1人。
广播电视局 1981年3月成立县广播事业局,同县广播站一套机构、两个牌子,下设政秘、编播、事业3个组及修理服务部、电视差转台。1984年1月,县局更名广播电视局。1989年下辖县人民广播电台、电视转播台、广播电视器材物资供应站3个科级单位。1990年底,全系统人员62人(含乡、镇站亦工亦农人员34人),其中县局(台、站)28人,局长、副局长2人。
电影公司 见下列“电影队·电影院(站)”。
业务单位
文化馆(站) 1942年成立县民众教育馆,从事群众文化、图书、文物工作。1953年改为文化馆,设馆长1人,干事数人。曾数易馆址,1981年迁至文化馆大楼;有钢琴(境内本家独具)和摄影等设备。1985、1986年图书、文物分别移交于县图书馆、文管所。1990年,全馆职工13人,其中馆长、副馆长各1人,配备群文、音乐、舞蹈、美术和摄影专员;馆员3人,助理馆员2人。
1979年秋,本县第一个文化站解家沟文化站创立。1982年,石嘴驿、折家坪、李家塔、玉家河4个公社建站;1984年,各乡(镇)均有文化站,1990年,全县文化站人员28人。
文化管理所 1985年,成立县文物管理委员会。翌年5月,建立县文物管理所。1990年职工5人,所长1人。
图书馆 1985年5月,县图书馆成立,职工9人,设馆长1人、副馆长2人。有办公楼1座。1990年,全馆8人,馆长1人。
新华书店 1954年9月,建立新华书店陕西省分店清涧支店,并在子长、延川两县派驻发行员,1963年更称陕西省新华书店清涧县店。清涧并入绥德县后,该店改为绥德新华书店清涧门市部,分县后恢复原名。书店原址在南街,门市约80平方米;1966年7月迁至正街,建筑面积612平米,其中营业面积126平米。1990年有职工14人,设经理、副经理各1人。
民办书店 见本编第1章。
剧团 1926年,国民军井岳秀部11旅团长石谦,在清涧成立随军剧团,次年后解体。1936年,县苏维埃政府下设剧团,并配有团长。1942年春,县城商人张治中筹资,与李青山、行双升等组建了县业余剧团。1958年10月,在业余剧团基础上,正式成立清涧县人民剧团,时有演职人员30余人。1966年剧团进行缩编,改名文工队,仅留20余人。1969年8月,文工队并入县毛泽东思想宣传站,翌年宣传站解散,设文工团。1978年复名人民剧团,1987年改为清涧道情剧团。今同县电影公司共有3层楼1座,剧团建筑面积120平方米。1990年有职工29人,业务人员34人(内演员21人),行政人员5人(内正副团长各1人)。
电影队·电影院(站) 1954年成立陕西省电影教育工作队第十七分队,活动于清涧、子长、延川3县。1956年成立清涧县电影放映队。1963年建立县电影站,负责全县电影管理和放影工作,下设农村电影放映队。1966年农村放映队分为一、二队,1972年撤销农映队,成立电影管理站,下设城市放映组。1977年成立电影放映站,同管理站并存。1980年撤销管理站、放映站,建立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和电影院。1990年,全县共有发行放映人员85人,其中电影公司35人(正副经理2人),电影院14人(正副经理2人)。
电影放映队 (1)乡镇放映队。1970年,石嘴驿、东拉河、双庙河、二郎山和石盘等公社首批成立放映队,到1976年,除城关镇(秀延镇)外,全县17个公社均建有放映队(后称乡镇放映队)。1990年,有放映人员34人。(2)村办放映队。1974、1986、1988年,今郝家墕乡贺家岔、石嘴驿镇徐家河、老舍窠乡王宿里3村,分别建立电影放映队。(3)个体放映队。1984年冬,折家坪镇、师家园则乡3户农民首批成立3个个体放映队。1990年,全县有农村放映队15个(18人)。
广播站·广播电台·电视转播台·器材物资供应站 1951年县委设收音站,配收音员1人。1958年8月,在收音站基础上建立县广播站,地址东街,隶属县政府。次年更名绥德县清涧中心乡放大站,1961年分县后恢复原名。1967年2月被一派群众组织接管后,易名毛泽东思想宣传站,后复原。1971年改称县人民广播站,内设编播组(对外称编辑部)、事业组、财务组和服务部。1989年6月,撤销广播站,成立清涧县调频广播电台、电视转播台、广播电视器材物资供应站。电台设编辑部、技术部。
放大站·广播电视站 1968年,全县第一个广播放大站师家园则公社放大站建成。1972年,全县17个公社均已建站。每站配备亦工亦农人员2人,受县广播站和公社革委会双重领导。1984年改称乡(镇)放大站,1989年5月,放大站更名广播电视站。1990年,全县乡(镇)站共有人员34人。
俱乐部
俱乐部是城乡开展群众性综合文化活动的一种场所和组织。农村俱乐部曾有自乐班等称谓,其同农民夜校、文化室、政治夜校、青年之家和民兵之家等常常合而为一。远在1927年,石谦部队中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在县城建立民众俱乐部,在石台寺、楼湾和苗家沟等城郊农村成立平民夜校。50年代初,石台寺等村建立首批农村新式俱乐部。60年代以来,全县农村约有俱乐部200多个,办得较好的有贺家岔、曹家塔、乐堂堡、白家坪、石台寺、下刘家川、西惠家园则、郝家石
、陈家山、高杰村、寨沟等。80年代后,农村俱乐部大多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