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学校教育 一 初等教育 (一)幼儿教育 本县1958年前没有专门幼儿教育机构。1958年全县多数小学附设了幼儿班,幼儿教育开始发展。1978年县职工幼儿园创立,农村小学都设有幼儿班。到1989年全县幼儿班已发展为363个,入园(班)幼儿达9432名,有幼儿教师409名。县幼儿园规模最大,入园幼儿为248名,有职工21人,分大、中、小五个班。幼儿班一般无教学任务,传授一些简单浅显的知识,多数时间用于游戏活动。但也有根据年龄将幼儿班分为大、小班的,或购买幼儿教材,或自编教材,也有用小学一年级课本给大班上锞教学的。 (二)小学教育 清代,境内较大的村庄有私塾,私塾多吸收富裕子弟入学。一般一塾一师,十数个学生,用个别教学法,教师由办学者聘请。私塾教学一彀先为启蒙期,主要学《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朱子格言》、《幼学琼林》等。待会读、写、背诵后,改读四书五经,塾师便开始讲解(即开讲)。私塾注重写字教学,学生或抄书或描红帖,故大多字写得很好。但私塾教学方式死板,训导管理学生多采用体罚式,学生稍有不规,动辄罚站罚跪,或顶水碗,或戒尺抽笞,学生逃学事件屡有发生。 光绪末年“维新变法”后,废科举、立学堂,学堂逐渐增加。据光绪三十三年(1907)编修的《绥德乡土志》载,周家“设初等一堂在文昌庙”,双湖峪“设初等一堂在本镇”,三皇峁“设初等一堂在本镇”,这3所学堂均为绥德知州张铭坤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立。此外还有苗家坪、驼耳巷、冯家渠等学堂,这些学堂建筑、购置等费由知州(县)或劝学所筹措,其余经费由地方负担。其时,乡间仍有私立蒙养学堂,聘请名师教诲,但为数不多,规模很小。 民国初年,改学堂为学校,提倡男女学生同校授业,小学教育开始发展。1921年以后,槐树岔、淮宁湾、老君殿、水地湾、庙坪、马家坪、双庙湾、三眼泉等地的小学相继创立。一些乡间原有私塾陆续改丙初等小学,小学的数量逐渐增多。1923年,米脂知事王登甲偕同劝学所长常连城曾两次巡视本境大理河川,筹款兴学,创设初等小学多处。1927年周家、双湖峪、苗家坪小学积极筹措经费,开办完全小学,在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 1942年绥西办事处成立时有完小6处,中心小学7处,普小25处,在校学生1872名。1943年上学期,对学校进行调整,完小减至5处,中心小学减至4处,普小减至20处。下学期由于“整风”,一些学校停办,学校减至18处,学生减为1613名。1944年秋,重新整顿学校,并提出“民办公助”的办学政策,学校数量迅速增加,由上半年的18处增加至51处(其中民办学校由1处发展到37处),在校人数比1943年增加427名。1945年因年馑,有两处公办小学和6处民小停办,在校学生减少370名。1947年胡宗南军队进攻陕北,学校遭受严重破坏。战后,恢复缓慢。到1949年共恢复完小5处,普小11处,民小15处,在校学生1586名,比战前少521名。1950年到1952年学校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有了较快发展。1952年全县新办民小37处,次年,群众自筹资金办起小学142处,到1953年学校猛增至197处,有学生14225名。教育的过快发展,超越了当时的办学条件,造成师资、经费和教学设备严重不足,全县有4470名普小、民小学生无桌凳。为了纠正教育盲目冒进的偏向,从1953年到1954年对小学进行了一次全面整顿,到1955年学校减至166所,在校学生减为9958名。 1958年,将20处初小改为完小,16处小学附设了民办中学班,还提出“乡乡有完小,有中学班(校)、社社有初小”的口号,学校与学生迅猛增加,小学增至234所,学生增至17668名。1960年又大办各类学校,广泛招生。1961年根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教育进行了调整:将邱家坪等7处完小调整为初小,将佟家坬等25处初小改为民小,裁并了一些学校。到1962年,学校减至207处,学生压缩至11111名,比1958年减少5185名。1963年后,小学教育又有发展,截至1965年,小学达492处,在校学生达26470名。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小学教育受到严重破坏,学校无章可循,教师无法教,学生不想学,教学工作陷入混乱状态。1968年后,提出“初中不出大队,高中不出公社”的口号,全县较大的小学纷纷附设初中班,有的还附设了高中班。到1974年,全县附设初中班的小学达84所,附设初中班192个,学生6218名,附设高中班4个,学生140名。1980年将全县122所附设初中班的小学、社办中学压缩为59所。经过几年的调整压缩,到1985年,全县附设初中班的小学减少至24处,1989年为11处。 (三)中心小学简介 双湖峪中心小学 位于双湖峪镇西街,其前身是双湖峪义学,为绥德知州汤敏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创办,光绪三十二年(1906)由绥德知州张铭坤改立为学堂,1919年易名初等小学校,1927年成为完全小学,1962年被定为陕西省教育厅直属重点完小。1965年在东街增建校址,1970年附设初中班(1983年初中班停办)。1979年分为城关第一小学、城关第二小学。1985年城关第一小学改为实验小学,由县教育局直管,1989年有教学班15个,学生897名,教职工44名;原第二小学改为镇中心小学,有教学班11个,学生566名,教职工35名。 周家中心小学 位于周家镇街西,初为义学,创立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为初等小学堂,1917年改为高等小学校,1927年成为完全小学。1962年被定为省教育厅直属重点小学,翌年,被评为省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1974年附设初中班(1981年停办初中班),1978年被定为县重点小学。1989年有教学班17个,学生930名,教职工36名。 苗家坪中心小学 位于苗家坪街北银定山,初为义学,为米脂知县骆仁于光绪十四年(1888)添设,1914年易为高级小学校,后改为两级学校,系绥德县与米脂县合办。1926年,该校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党团支部。1927年改为完全小学。1968年附设初中班,1985后不再设初中班。1989年设班8个,学生321名,教职工21名。 老君殿中心小学 位于老君殿镇,1924年由廪生张灿集资创立。1926年为清涧县第四高小,是年成为完全小学,翌年,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支部。1943年改为初级小学,1949年又改为完全小学。1971年附设初中班(1981年初中班停办)。1989年有教学班10个,学生486名,教职工30名。 马蹄沟中心小学 位于马蹄沟镇街西,1913年由栾本贞集资创办。1927年成为高等小学,1930年改为完全小学。1968年附设初中班。1989年有教学班15个(其中初中班6个),学生609名,教职工41名。 驼耳巷中心小学 位于驼耳巷寨山,最初为义学,创立于清光绪年间,后易为小学堂,1928年改为初级小学。1953年设高级班,1968年附设初中班。1989年有教学班11个(其中初中班5个),学生399名,教职工32名。 裴家湾中心小学 创立于1906年,1943年改为完全小学,1950年易为初级小学,1958年再度改为完全小学。1968年附设初中班(后停办),1978年被定为县重点小学。1989年有教学班10个,学生484名,教职工30名。 淮宁湾中心小学 1920年张俊贤在淮宁湾立集,将收纳的斗佣于翌年创办。1938年成为完全小学,1943年改为初级小学。1968年附设初中班。1989年有教学班9个(其中初中班3个),学生442名,教职工29名。 杜家湾中心小学 1952年由王生培承头创立,1968年附设初中班(1981年初中班迁至前清水沟)。1989年有教学班7个,学生163名,教职工13名。 周家圪中心小学 创立于1942年,1968年附设初中班。1989年有教学班9个(其中初中班3个),学生301名,教职工27名。 三眼泉中心小学 创立于1928年,1968年始附设初中班。1984年被评为陕西省集资办学先进单位,被地、县列为重点小学。1989年有教学班10个(其中初中班3个),学生402名,教职工30名。 砖庙中心小学 创立于1949年。1958年成为完全小学,1968年附设初中班(1985年小学初中分设)。1989年有教学班6个,学生167名,教职工11名。 高家坪中心小学 创立于1957年,1975年附设初中班。1989年有教学班9个(其中初中班4个),学生265名,教职工25名。 槐树岔中心小学 1926年由杜聿进筹资创建,1958年成为完小,1968年附设初中班(1971年初中单设迁至寺圪塔坪)。1989年有教学班6个,学生151名,教职工9名。 马家沟岔中心小学 创立于清光绪末年,初为私塾,由张辅清倡议改为民办小学。1950年成为完全小学,1965年附设初中班,1984年被评为榆林地区集资办学先进集体。1989年有教学班12个(其中初中班6个),学生423名,教职工32名。 水地湾中心小学 创立于1921年。1955年成为完全小学,1968年附设初中斑。1989年有教学班11个(其中初中班3个),学生288名,教职工24名。 李孝家河中心小学 创立于1956年。1966年成为完全小学,1976年附设初中班。1989年有教学班9个(其中初中班3个),学生223名,教职工21名。 电市中心小学 1921年由赵寨人赵永祯集资、聘师创办。1957年成为完全小学,次年成为辅导小学。1989年有教学班7个,学生270名,教职工16名。 瓜园则湾中心小学 创立于1925年,1957年成为完全小学,1963年附设初中班(1980年初中分设)。1989年有教学班6个,学生138名,教职工8名。 西庄中心小学 创立于1950年。1957年成为完全小学,1967年附设初中班。1989年有教学班9个(其中初中班3个),学生243名,教职工24名。 三川口中心小学 创立于1941年。1956年成为完全小学,1967年附设初中班。1989年有教学班15个(其中初中班8个),学生563名,教职工36名。 何家集中心小学 创立于1970年,1989年有教学班5个,学生152名,教职工9名。 二中等教育 (一)普通中学 1954年本县有了第一所中学——双湖峪中学。1956年又创立了周家中学,1958年老君殿、马蹄沟、电市中学相继创立,这年秋,双湖峪中学首次招高中班1个,全县中学在校学生人数1516名,教职工63名。其时,驼耳巷、马蹄沟、双湖峪、周家、庙坪等地的民办中学也纷纷创立,全县有16处小学附设了民办中学班。普通中学的发展过急过快,带来了师资、校舍和经费上的困难。1962年马蹄沟中学、电市中学、老君殿中学停办,学生分散到双湖峪中学、周家中学上学,在校学生人数减至1135名。 “文化大革命”中中学教育受到严重破坏,学校停课,教师被批斗,学生参加了造反组织,始而口斗,继而“文攻武卫”,学校成了战场。1969年后,又提出“上初中不出大队,上高中不出公社”的口号,使普通中学急剧增加,1974年附设初中班的小学有84所,到1979年竟多达108所,最高时为122所,为了解决普通中学的“虚肿”混乱现象,从1980年开始对中学重新进行了布局,附设初中班的小学压缩为59所。1989年,全县有单设中学12处(其中有完全中学3处),附设初中班的小学压缩到11处,中学班由1979年的380个,减少为159个,在校学生人数也由1979年的13582名,减少为7933名。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