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妇幼保健
建国前,妇幼保健工作落后,妇女在生育时采用坐土,坐灰、搂腰、坐着生等旧法接生,每年均有不少产妇死于破伤风、大出血等产症。建国后,城乡建立保健机构,组成三级保健网,积极培养新法接生员,推广新法接生,使妇女和儿童的死亡率大大下降。1953~1962年共培养农村新法接生员1350名,新法接生人数,从1953年全县的264人上升到1982年的3793人,新法接生率达到92%。
在推广新法接生的同时,大力推行经期、孕期、产期、 甫乳期劳动保护措施。机关、厂矿、事业企业女职工规定产前产后休假6个月的制度。对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进行普查普治。截至1978年,全县已查妇女1 1 892名,发现妇女病患者3969名,均给以治疗。后对妇女常见病进行随访建卡,给以经常性防治。
解放后,横山县对儿童保健给予应有重视。除每年按时进行各种疾病的预防接种,普及科学育儿知识,发展幼托组织外,1955年全县儿童普种牛痘,1 958年全县开展牛痘、麻疹、百日咳等疫苗接种。1979年对全县54455名1~12岁儿童进行免费驱虫,驱虫率达90%以上。1982年对赵石畔、武镇、傅家坪3个公社1981~1987年出生婴儿进行死因调`查。据调查统计,赵石畔等3个公社1979~ 1981年内出生婴儿1234名,0 ~1岁婴儿死亡68人,其中溺婴43名,占63%,死于新生儿破伤风11名,占16.2%,新生儿窒息5名,占7.4%,肺炎4名,占6%,早产2名,占3%,先天性畸形2名,占3%,其它1名,占1%强。依此特点,为县妇幼保健站有关部门采取防范及保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第八节 公费医疗
公费医疗制度始于建国后,1952年根据国务院决定,国家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凡属国家工作人员,均可到指定医院就珍,实报实销。为加强公费医疗的管理,1961年成立横山县公费医疗管理委员会,制定公费医疗管理实施办法。至1981年起基本实行按人头预算下拨门诊医疗费,并截留10%作为住院医疗费用,由卫生局统一掌握管理。从1985年起,公费医疗经费下拨享受单位自行掌握,卫生局不再经管住院经费。六七十年代每人年平均享受医疗费17元,1982年起增至每人每年享受30元,据从1964年起14个年度的统计,全县共使用公费医疗费1004879元,老区医疗减免费109472元。
第九节 医疗队伍
解放前,横山县没有医院,也没有西医生,虽有一些游散的中医,但为数很少。民国时期,民间医生逐渐增多,有的看病,有的兼营药铺,有的则义务为群众开处方。1948年横山县成立卫生所,仅有3名医护人员。1951年以后,陆续由陕西省卫校、省第二卫校毕业的中级卫技人员分配来横山工作,他们是50年代横山县卫生医疗工作的骨干力量。此时做外科手术尚有困难,1961~1965年有8名大学本科毕业的卫技人员分配来横山,1961年县医院做外科手术50例,始施外科手术。1雪66年陕西省医疗队下放横山县医院,增强横山县卫生技术力量,并培养一批青年卫技队伍。1968年以后,又有医大本科生28名和数十名各卫校毕业生来本县工作,卫生技术力量得到充实,各地段医院也先后开展外科手术。但由于横山交通不便,生活条件差,外地来县卫技人员中有很多人不安心工作,从1970~1982年有88名中高级卫技人员(其中主治医师5人)离开横山,或回原籍,或到别处工作。造成本县卫技队伍后继乏人的状况。1977年恢复招生制度后,从1980年起,每年有10多名本县中专卫技人员毕业回县工作,同时积极选送卫技人员进修,缓解了卫技人员青黄不接的危机。
1981年榆林地区进行卫生医疗系统的职称晋升考试,横山晋升中医内科主治医师2名,西医师26名,中医师12名,中药师3名。
1989年,全县有卫生医疗技术人员共417人,其中,中医师34人,西医师91人,中药师6人,西药师5人,中西医士81人,护士32人。
横山县文化落后,历代一直缺乏卫生医疗技术人才,本世纪六七十年代,这种状况虽有所缓解,但由于卫技人员大量调离,对卫生医疗事业的发展仍有很大冲击,从70年代起,比较重视本地卫技人员的学习进修,分期举办各种培训班,1974年成立县卫生学校,初以培训农村接生员、“赤脚医生”为主。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重点转为对在职初级卫技人员的培养提高。同时有计划地选派人员到省、地有关卫生院(校)进修提高。从1958年起,本县培训卫技人员501名,选送省、地区进修人员172名,大大壮大和提高了横山县卫生医疗技术队伍。
第十节 经费与设备
一、卫生事业经费
横山县是山区穷县,财政开支紧缺,但自建国以来,卫生事业经费逐年增加,从1963年的104678元增加到1989年的681672元,27年中增加近7倍。
二、医疗设备
床位设置:1957年3月20日,横山县医院设置病床5张,收容重病患者住院,1962年正规床增至20张,另设10张简易病床,同时地段医院也设20张简易床位。1 966年省医疗队下放,县医院扩建,1977年病床增至60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整顿,本县医院卫生事业逐步走向正规,设备逐渐增加,1989年全县病床增至235张,其中县医院60张,中医院8张,各地段医院111张,乡卫生院56张。
医疗设备50年代全县仅有显微镜一台,血压计一台和少量简单医疗器械。60年代起,陕西省卫生厅、榆林地区卫生局配发一些医疗器械。1965年较大的医疗器械有50mAX光机一台,显微镜7台(县医院2台),万能手术床1台,高压消毒锅7台,氧气筒3个,还有一部分其它手术器械,省医疗队下放后,又发来一批医疗器材。70年代以后,卫生经费不足,无力购置新的设备,原有设备陈旧落后,有的破损,医疗设备呈现短缺现象,现在较好的医疗设备集中在县医院,基层医疗单位的设备较为落后。
上一页 [1] [2] [3]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