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医疗队
1965年,陕西省第一康复医院组成医疗队,队员15人,来本县近一年时间,在波罗一带为群众防治疾病。女队员王凤侠不避艰苦,深入偏远农村,后因宫外孕,未能及时抢救而死于大路墕村,为横山人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同年冬,陕西省医疗队一行38人,到横山帮助开展医疗工作。1966年将队员李勤、马桂祥、李桂晨等17人下放横山县医院加强了医疗技术力量。
1972年,榆林地区中心医院医疗队,一行8人,到横山协助救灾,在武镇、殿市、五龙山等乡镇工作近一年。
1975年,陕西省第三人民医院医疗队,由解士杰带队来横山,在武镇、五龙山乡为群众防病治病。
1977年榆林地区中心医院医疗队8人,来本县殿市镇防治疾病。
1986年陕西省建材职工医院医疗队,每期5人, 轮流驻县医院帮助治病。
第三节 爱国卫生运动
除“四害” 50年代称老鼠、麻雀、苍蝇、蚊子为“四害”。六七十年代,人们对麻雀作了重新评价,认为它既有危害庄稼的不利一面,也有消灭农作物、树木害虫的有利一面,功过参半,因此不把它列为“四害”(后将臭虫列入)。
灭鼠捕蝇,从民国后期已开始重视,民国三十年(1941)7月10日榆林《阵中日报》以《武镇捕蝇成绩甚佳》为题报道:“发蝇拍,规定公务人员周交蝇100个,商号人各交500个,中心学校交4400个,共交125000个。卫生委员会奖洋6000元云云”,波罗各界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7月26日,曾召开夏令卫生检讨会,总结卫生情况,据称:上月捕蝇410000个,街道较清洁,但饭铺蝇子仍很多,民众环境卫生努力尚差,规定增加捕蝇数,达到上月的三倍。
建国后,把消灭鼠、雀、蝇、蚊称为除“四害”。1952年,进行全党动员,全民动手除“四害”活动。1958年,又掀起高潮,开展突击月运动,以消灭麻雀为主。县乡分别召开万人、千人动员大会,全县农民、干部、职工、学生全力以赴,当时白天人群散布在各个山头,吆喝扑打,晚上灯笼火把,挖雀封窝,麻雀受到毁灭性打击。此后爱国卫生运动,在春、夏、秋和重大节日也搞突击活动。之后,除“四害”抓则重视,放则自流。
灭鼠利用毒饵等药物和捕鼠夹等器械捕杀,并提倡养猫灭鼠。给机关、团体、学校、居民下达任务,发放毒饵,动员积极捕杀。1984年发放毒饵4500公斤和大批捕鼠夹,鼠密度由原来的4%日夹次,下降到2%日夹次。1985年发放磷化锌420公斤。县级单位基本达到无鼠害程度。1984年荣获的榆林地区灭鼠活动红旗,保持至1985年底未变。
灭蝇、灭蚊,解放后发动人民积极消灭蝇蚊.一面利用药物毒杀、蝇拍捕打,一面从治本入手,清除垃圾、污水坑,改造厕所、畜圈,消灭蝇蚊孽生源地。城乡蝇子密度逐年下降。
饮水卫生 横山县人民过去大部吃河水和泉水,北部人民有的吃井水。但北部水中缺碘,南部水中含氟过量。从80年代起,逐步进行防氟改水建设工程。现在大部分乡镇人民。 政府所在地和有条件的较大村庄居民有自来水,饮水条件得到改善。
县城于1984年改横山供水站为供水公司,安装和改建自来水管道8200米(主管道2700米,支管5500米),使县城居民全部吃上自来水。
六七十年代曾推广水源消毒,起到一定作用,但时续时断,未能长期坚持。
食品卫生“病从口入”,食品卫生是关系广大人民身体健康的大事。从50年代起,加强饮食服务行业的领导,对饮食从业人员的身体进行检查,禁止患传染病者从事饮食服务行业;培训炊事人员,提高素质。1955年7月18日在殿市(当时县政府所在地)举办了7天炊事员学习班,参加29人学习饮食卫生知识,提高他们对饮食卫生重要性的认识。1 962年8月,对全县从事饮食业人员进行体检,给80%的合格者发给从业许可证。1?63年贯彻中央卫生部、商业部规定的“五四”制度。即一、对腐烂变质食品原料采购员不买,保管员不收,厨师不用,服务员不卖;二、成品实物实行“四隔离”:生与熟、食物与杂物(药物)、成品与半成品、食品与天然水隔离;三、用(食)具“四过关”:洗、刷、冲、消毒;四、环境卫生“四定”:定人、定物、定时间、定质量;五、个人卫生“四勤”:勤洗手剪指甲、勤洗澡理发、勤洗衣服被褥、勤换工作服。通过对有关人员培训,收到良好效果。1973年举办9期学习班,对全县饮食服务行业和机关炊事人员(210人次)进行培训。同年11月又对饮食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
1982年实行发放卫生许可证及健康证制度,每个饮食服务单位和个体户都要持有食品卫生许可证;每个饮食从业人员要有健康证,否则不得营业。截至1984年底,共发放食品卫生许可证804份,健康证1 394份。对三名患肺炎、一名患肺结核病者,令其离开饮食业。
从解放至今,全县发生过五次重大的食物中毒事故,中毒人员337名,死亡3人。
粪便、垃圾与污水处理 解放前,横山南部山区农民素有积肥习惯,家家户户人有厕所畜有圈;北部长城沿线人民,则人无厕畜无圈,粪便乱抛。解放初,经过爱国卫生宣传、积肥养田教育,群众改变 旧习惯。60年代后,家家有厕所,户户有畜圈,人畜粪便成为农家之“宝”,用作养田肥地。
70年代曾推广沼气池,用人畜粪便发酵沤制沼气。
目前县城尚无排粪便管道,除机关、学校、居民厕所外,设两处公共厕所,粪便由农民掏走,县城垃圾分设163个垃圾池,由临时工清理。
县城排污有管道3处,总长1500米,分设于前、中、后街。
卫生面貌 解放后,政府重视人民身体健康,教育群众讲究卫生,保持清洁,农村居民室内与环境卫生大为好转。集镇街道划分卫生区,分片包干,保持卫生整洁。并提倡植树、种花,美化环境,在居民中已逐渐形成风气。横山县城,改变过去全地区卫生评比倒数第一的状况,大力治理“脏”、“乱”、“差”,取得显著成绩。1985年榆林地区评比验收本县被评为第一个“文明卫生县城”,获奖金1000元。1986年6月正式被命名为“文明卫生县城”。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