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脂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出土文物表明,4000多年前先民在制陶时已经用多种纹饰美化器皿;在居处壁上画单线条红色壁画,反映了早期居民的爱美情趣。先秦时期,中原文化渗入,促进了本地文化的发展。秦汉时,当地农牧业兴盛,经济繁荣,人口增加,无定河沿岸一度呈现灿烂的文化艺术高峰。官庄等地出土的汉画像石表明当时本地的雕刻、绘画、舞蹈、杂技等艺术形式已相当成熟。两晋、南北朝时兵燹频仍,造成人稀土荒,出现文化“断层”。唐代曾有过较长时期的“盛世”,但有关本地的文史资料、出土文物却极为匮乏,使人难以了解其文化风貌。北宋,中原汉族统治者和北方各族兵戎相争,军旅往来带来中原先进文化,各族文化互相影响,取长补短。博学多才的沈括以经略安抚使驻守延州、米脂寨,他在《梦溪笔谈》中写到:“边兵每得胜回,则连队抗(亢)声凯歌,乃古之遗音也。凯歌词甚多,皆市井鄙俚之语,余在鄜延时制数十曲令士卒歌之。”古代的军歌、军舞或民间祭祀,影响了当地的歌舞形式。米脂城出现后,成为南北、东西往来交通枢纽、通商必经之地,较容易接受关中和河东文化影响,地理所在使米脂和陕北各县逐步形成中原文化与北方草原文化的结合部、过渡带。明、清两代,县内渐渐注重教育,文人俊秀辈出,促进了宫廷文化与边塞文化的融汇。
劳动人民在生产斗争和社会生活中厚积薄发,创造了具有地方风格的民歌、秧歌、吹打乐及多姿多采的剪纸、石雕、泥塑、面塑、刺绣等,充实生活,体现了真善美。但在旧时代,统治者并不关心人民文化生活,民间艺术不登大雅之堂,艺人多受鄙视,许多美好的形式生生灭灭,难以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完善。抗日战争以后,共产党领导的延安新文艺运动吹来强劲东风,使米脂各项文化活动出现生机勃勃的景象。新民歌、新秧歌、新戏剧应运而生。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设立专门文化机构,在整理改造旧有文化艺术,推陈出新的同时,大力发展各项健康有益的文化事业。以文化馆、图书馆、剧团、电影院、书店、广播站、博物馆等为阵地,普及文化艺术,不断充实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