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小学体育
民国3年(1914),县立第一小学(今东街小学)开始设体育课。体育教师常锦官指导小学生练兵式体操、打拳、跳远、滚铁环、打布蛋等,并将民间的踢毽子、打瓦等引入学校。翌年该校用柳椽、木板、桶箍仿制篮架,学生以棉絮、破布、粗线制布球、线球,代替篮排球,开展土式球类活动。后又用木料自制了单杠、双杠、足球门。一年以后,城乡有15所小学相继开设体育课。乡村学校设备简陋,以队列训练、跑步、爬山为主,杂以游戏开展体育活动。低年级学生多进行“瞎子逮瘸子”、“老鹰抓鸡”、“捉迷藏”等游戏性活动。
民国26年(1937),东街小学开展武术活动,教师王迪昌向学生传授大红拳、金钢拳、二郎拳及五虎刀、节鞭刀、开枪棍等,坚持多年。
新中国成立后,3所县办小学和各乡村完小先后配备体育教师,逐步添置篮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和简易田径活动设施。坚持每周上两节体育课和每天上早操、课间操。其他小学也因地制宜,开展适合少年儿童的体育项目。结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各校除组织学生参加球类、田径、体操活动外,还开展跳绳、拔河、跳圈、踢瓦、打沙包、跳皮筋、放风筝等。
1977年以来,鲁沟岔小学开展少年武术活动,并在全县各主要小学推广。
第二节 中学体育
民国16年(1927)三民二中开设体育课(兵操),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毕业生艾子高返籍任体育教师,始开展篮球、排球运动。盘龙山下修建200米长、100米宽的操场,自制篮排球架、跳高架,开展打球、跳高、跳远、三脚跑、顶沙袋跑、哑铃操等活动。民国17年(1928),始有乒乓球、网球运动项目。
陕甘宁边区时期,边区米中组织男、女篮球队,常之俊、马克惠(女)分别任男女篮排球队长,男女队员近20人。球队经常和八路军719团、2团战士进行比赛,并且借与榆林回来学生比赛之际宣传共产党的政策。米中球队还与八路军120师代表队、延安代表队比赛。1940年5月,八路军绥德警备区举行“五四”篮排球运动会,米中派郑忠良、常友玉带男女队参加,获男篮冠军,受王震司令员的奖励。1941年,米中学生代表参观延安时,和抗大、陕公、鲁艺等学校的球队进行过比赛。
新中国成立后,米中的体育仍是县内最为突出的。1955~1965年,规范体育器械逐步增加,篮、排、足、垒、乒乓球,单双杠、跳箱、木马、杠铃、铅球、标枪、铁饼、小口径步枪、无线电收发报机和爬杆、爬绳、秋千联合架等应有尽有。校内体育活动空前活跃,体育人才层出不穷。1956年引入滑冰项目。随着其他学校的成立,体育活动更加普及。1956年中学推行劳卫制体育锻炼。1964年劳卫制改名为《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1975年实施“达标”制(达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广播操、长跑等项目也在各校广泛开展。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体育一度中断,劳卫制自消自散,达标活动时有时无。“文化大革命”后,各中学体育活动恢复,每个县办中学都有专职体育教师和较完备的体育设施。米中等学校每学年举行田径运动会和篮、排球运动会。米中多次派代表队参加地区和省级比赛,取得良好成绩。1976年,该校被榆林地区、陕西省评为体育活动先进学校。
第三节 人才培养
新中国成立以来,本县先在学校体育活动中择优选拔体育人才,加强辅导训练,然后选送省级体育队。1958年从米中选到陕西省男子篮球队的巩生儒,参加过两届全运会,1971年成为省男篮教练,1982年赴南斯拉夫培训,现为陕西省男篮主教练(一级)。常建忠于1958年由米中进入陕西省足球队,参加过两届全运会,1970年担任教练,1985年参加国际足球高级训练班学习,现任陕西省足球队教练(一级)。白进效1958年从米中选入国家登山队,攀登过新疆境内的列宁峰。
1972年,县体委开办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从县城中小学挑选36名学生,进行篮排球、乒乓球培训。此后,米中、城关3所小学、龙镇鲁沟岔小学相继设立射击、球类、田径、武术业余训练点,在乒乓球、排球、射击、武术等项培训中,取得显著成绩。1985年业余体校将男篮、女排队改为女篮、男排队,乒乓球列为一般项目,增设田径、举重训练。
1976年11月,榆林地区武术教练训练班在本县举办,陕西省武术队教练马振邦、高西安和9名队员前来指导。县体委调各公社16名业余武术教练到县城受训1个月。回去设点普及训练,龙镇、城关镇、沙家店和桥河岔公社成绩突出。龙镇鲁沟岔小学武术队坚持训练,少年武术人才济济,多次赴地区参赛,2名队员选入地区业余体校武术队,3人选入省公安部队,其中艾克海于1985年出席全国武警系统武术散打比赛,获第9名。鲁沟岔小学韩亮祖多年从事少年武术教练工作,198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体育教师”,荣获金质奖章。
本县排球训练基础雄厚,有50多人次代表地区出席省运动会。3人被选入地区业余体校男子排球队;高印东等2人被选入陕西省排球队;3人被选拔参加省排球集训队出席全国比赛。1957~1959年,马瑞儒参加省公安代表队集训,两次出席全国公安系统排球运动会。
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本县有22名学生考入体育院校(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