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历史 | 艺术 | 民俗 | 图片 | 线路 | 文物 | 视频 | 出游 | 专题 | 景点 | 特产 | 美食 | 传说 | 吃住 | 休闲 | 交通 | 论坛 | 团购 | 搜索
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户县龙窝酒网上订购
三秦游
首页 | 西安概况 | 宝鸡概况 | 咸阳概况 | 铜川概况 | 渭南概况 | 延安概况 | 榆林概况 | 汉中概况 | 安康概况 | 商洛概况 | 杨凌概况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的位置:首页 > 定边县概况介绍大全 > 正文

定边县社会文化概况(1)

2012-6-22 22:58:21   来源:三秦游综合   进入论坛 查看评论()

    一 机构
    民国26年(1937),定边县城始设民众教育馆(简称民教馆)。次年改隶三边分区,名称仍旧。民国32年(1943)改归县属,是当时县城干部、职工和居民业余文化娱乐的唯一组织机构和活动场所。
    民国36年(1947)夏至38年(1949)春,国民党马鸿逵部占据定边期间,也在今新华书店处设立民教馆一所,开办阅览室等。
    民国38年(1949)8月,定边县全境解放后,民教馆迁入今址。翌年,增设安边民教馆。1951年,定、安两处民教馆改称文化馆。后1953年增设白泥井文化站。
    1961年冬在精减机构中,安边文化馆、白泥井文化站均被撤销。1968年秋定边县革委会成立后,文化馆与工人俱乐部合并,改称“毛泽东思想宣传站”。1974年又恢复为定边县文化馆。80年代初,除定边镇外,其余29个乡镇均建起了文化站。1985年文化馆与图书室分设,1990年定边县文物事业管理办公室又从文化馆中析出单设。
    定边县文化馆,有工作人员18人,其中干部7人、工人11人。具有技术专业职称16人,其中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6人、高工3人、中工2人。基础设施与建设趋于现代化,除70年代购置的收录机、手风琴等外,80年代又添置了管弦乐器、录放像机和现代音响设备。1990年由省文化厅拨款在原址上修建了1500平方米四层大楼一座,内设办公、歌舞、展览各个厅室,水电设施齐全,固定资产可达150万元。1993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标准文化馆。”
    二 群众文化
    40年代前,群众文化活动很少。1943年民教馆归县属后,县城干部、职工和居民的业余文化娱乐活动日趋活跃和丰富,活动的场所主要是民教馆,形式主要有:书报阅览、图片展览、黑板报、业余戏剧演出、拉洋片等。还组织读报组,附设民众夜校、妇女识字班。阅览室备有:《新中华报》、《大公报》、《陕北报》、《绥德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抗日战报》、《陇东报》、《关中报》、《新文字报》、《群众日报》等报纸,还有少量的图书。内容主要是支援前线、抗日救国、除奸反特、保卫边区、自力更生、发展生产、讲究卫生、破除迷信、禁烟禁赌、改造二流子等等。
    新中国成立后,群众文化宣传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主要是:
    (一)书报阅览
    书报阅览是文化馆日常业务之一。定、安两处文化馆,各设两间阅览室,专人管理,每日定时开放。室内设报架、方桌、长椅。陈列报纸、杂志、画报。除订阅国内报刊外,还有苏联、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等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驻华使馆委托赠送的画报,以及邻省邻县群众文化团体赠送与交流的文艺小报。
    当时县内尚无图书专门机构。文化馆内设立图书室,藏有政治理论、小说诗歌、普通读物及小人书千余册,供读者借阅。手续简便,只在登记册上写明姓名、住址、借阅日期,即可带回阅读。归还时经管理人员检查无大破损时,在原登记栏内注销即可再借新书。
    (二)文艺宣传
    50年代,定、安文化馆均办有机关干部与市民参加的群众业余剧团,排练秦腔折子戏、眉户剧、秧歌剧、快板等,在“五一”、“七一”、国庆节、新年、春节等重大节日公演。尤其春节期间,透与工商联、工会等单位,广泛组织各行业、各系统排练大型秧歌,还有耍狮子、舞龙灯,在街头演出。并举办灯谜晚会、文艺晚会、歌咏比赛等活动。
    同时,紧密配合政治形势,以党的中心工作为重点,开展时事政治宣传,除定时出黑板报、举行时事报告会、节日编写墙报、办连环画展览外,平时则用铁皮话筒,在集市或鼓楼上以喊话方式宣传时事、政策。后来又自制了以汽灯为光源的简易幻灯机,晚上在街头放映。50年代中期,定、安两馆先后添置了电子管直流电收音机,配有话筒、留声机,在定边鼓楼、安边牌楼上悬挂扩音喇叭,收听电台广播,也播放唱片或用话筒宣讲时事。宣传内容主要有:中苏友好、抗美援朝、贯彻婚姻法、镇压反革命、反对美帝侵略、三反五反、增产节约、统购统销、爱国储蓄、互助合作、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大炼钢铁、大办食堂等。
    与此同时,文化馆派人不定期携带收音机、幻灯机、图片,深入区、乡治地或较大的村庄进行宣传。1956年全县有俱乐部79个,1958年增至183个。文化馆对农村文化娱乐积极分子除采取集中培训的办法,对其中的骨干分子进行时事政治及音乐、戏剧等业务辅导外,还抽派有文艺技能的干部下乡进行重点辅导,并不定期收集、编写文艺演唱材料或小型剧本,油印分发农村,以供采用。
    60年代,先以“四清”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全面铺开。文化馆宣传活动的内容随之转为以“阶级斗争”为主,广泛开展“三史”(家史、村史、社史或厂史)教育,组织“忆苦思甜”活动。曾绘制“三史”图片38套,幻灯12套,深入农村巡回展出(放映)。并编演“学雷锋”节目140余个。“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文化馆以各种形式开展了“彻底批判资产阶级”、“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宣传。1969年初,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搞了以《毛主席革命路线胜利万岁》为题的大型图片展览。筹备3个多月,设置10个展室,培训20多名讲解员,从是年3月18日开始展出,直至11月17日结束,历时8个月。各机关单位轮流整队参观。
    与此同时,文化馆还组织“造反派”与业余文艺爱好者排练演出大型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歌剧《智取威虎山》和造型配音表演《收租院》。并培训骨干,广泛开展教唱“样板戏”的活动。这一时期文艺晚会也多,几乎每星期都举行,演出节目均以“两个阶级、两条路线斗争”为内容。
    1970年至1971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县革委会多次在文化馆举办“大案要案学习班”,馆里仅留少数人开展一般性业务活动。1973年整理、开放了图书借阅,创办了文艺小刊《迎春曲》,后改为《长城》小报,刊登文艺作品,每期印3000余份。1975年春节期间,举办民间小戏汇演,17个公社600余名演员参加。
    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馆的业务逐步由政策宣传为重点转向高层次的文化艺术活动。由于1985年文化馆与图书室分设,1990年定边县文物事业管理办公室又从文化馆析出单设,所以,文化馆的主要业务:一是组织县城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二是对30个乡镇文化站业务的指导。
    90年代以来,除了日常业务活动外,主要搞了1996年定边县解放60周年大庆期间的《书画展览》、《定边县革命历史建设成果展览》和1997年7月1日庆祝香港回归文艺演出等大型活动。
    (三)业余文化教育
    50年代,文化馆还承担着以识字为主的业余文化教育任务。定、安两处文化馆均办有工人夜校、街道妇女识字班(组)、干部高小文化补习班。那时社会风气质朴,人们对文化科学知识的要求迫切,尤其关心国家大事,对时事政策学习很热心。无论夜校、识字班,教员教得认真,学员学得踏实。就连店员读报组,也坚持每天自读,逢星期二到文化馆由干部集中辅导,解答疑难。
    1954年以前,文化馆还设过“问事处”和“代笔处”。“问事处”为群众解答问题,有的口头解答,有的写在问事簿上,转送政府有关部门解答。“代笔处”替群众代写信件、启事、诉状、对联,一概免费服务。
    (四)业余文体活动
    50年代,文体专业机构和设施较少,市镇业余文体活动多由文化馆组织筹办。如临时性的球赛和重大庆祝文艺活动的筹备等。干部集体婚礼和星期六的跳舞晚会,亦多由文化馆的业余乐队伴奏。
    改革开放以后,城镇业余文体活动主要集中在节日庆祝上。每年春节、元宵节、建党节、国庆节等节日,县文化局、教育局、工商税务等各部门都举办大型文娱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数元宵节活动最为热闹。每逢元宵佳节,县上许多较大的单位及乡镇的社火队皆来县城汇演,热闹非凡,本县及周边各县农民云集县城,摩肩接踵。元宵夜晚,九月会滩灯火通明,流光溢彩,焰火绽放,璀璨夺目;千家万户,扶老携幼,观焰火、游九曲,共愿新的一年平安祥和。
    附九曲平面图:

    (五)农村文化娱乐活动
    60年代初,由于自然灾害等原因,群众生活困难,农村俱乐部大多数自行解散。1964年以后,随着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开展,大部分生产队又办起了农村文化室,其性质与俱乐部相似。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文化室有的解散,有的改称为“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配合形势宣传政治。1976年以后,在建立公社文化站的过程中,部分生产大队又办起了文化室,传统的“社火”活动逐步恢复和发展。
    80年代以来,乡镇文化站多数建立,1984年县文化馆抽出6名业务干部赴各乡镇辅导文化站的工作。至1985年,除定边镇外,其余29个乡镇均建起了文化站,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活动。办得较好的文化站有砖井、郝滩、堆子梁、安边。近几年来经过不断地巩固与提高,各乡镇文化站均有发展,其活动内容集文化、娱乐、科技、体育、卫生于一体,积极为农村的经济建设和智力开发以及宣传脱贫致富与奔小康服务。
    三 图书
    定边图书工作始于民国26年(1937)。时红色新政权成立民教馆,除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娱活动外,还开展报刊阅览和图书借阅工作。36年(1947)国民党马鸿逵部侵占定边后,亦于县城鼓楼西北角设立“民教馆”,陈列报刊及少数图书供市民阅读,借以进行反共宣传。新中国成立后,文化馆附设图书室,指定专人负责,建立图书的采购、编号、盖章、登记、归类以及借阅等规章制度,循章开展图书的阅览和借阅工作。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文化馆图书室多次被抢被盗、损失甚大。1970至1971年,县革委会在文化馆举办武斗事件大案要案学习班时,又占用图书室,只得将图书寄存于工商所,后又搬到县剧团排练室,1971年后才搬回文化馆。几经搬迁,不仅图书损坏、丢失严重,而且以后数年未能开展业务。
    1985年,定边县图书馆成立,仍与文化馆同居一院。时图书馆编制6人,图书阅览室(包括成人、少儿两个阅览室)经过整理于1985年8月正式对外开放,图书借阅活动亦同时开展。阅览室有座位25个,同时在大门外临街处还办宣传及画报张贴栏3块。当时馆藏各类图书6000余册,报纸杂志300种。1989年至2000年,人员增至11名,即领导干部2人,职工9人。其中大专文化程度4人、高中6人、初中1人;中级职称1人、初级5人。图书存有量10500册。其中马列毛著及哲学类1000册、社会科学类(包括文学艺术类)7000册、自然科学类2500册。
    1989年至1990年,由于文化馆修建文化大楼,图书馆所占房屋全部拆除,只设办公室两间,馆里财产(包括图书)全部搬出,寄存于县城西门外民族文化宫,近10年间,基本上没有开展业务活动。
    除图书馆藏书外,其他行政事业单位也陆续购置了大量政治学习及业务参考书籍,建立了单位图书馆(室),配备专职或兼职管理人员,多数对内不向外。主要有:定边中学藏书2万余册,安边中学藏书1000余册。另外还有定边第二、第三中学、蒙海子中学、姬塬中学、向阳小学、教学研究室、教师进修学校、电大、党校以及农科所、科委、科协、县医院等单位藏书多少不等。
    定边县清代之前向无书店,民国前期仅有个别书摊。民国30年(1941),延安派人到定边帮助建立三边分区新华书店。31年(1942),陕甘宁边区在延安成立新华书店总店,三边分区新华书店改名为“新华书店三边分店”。时有职工3人,店址设在县城西大街民教馆院内(文化馆现址),街面设门市部3间,并负责向定边、盐池、靖边、吴旗(后增加安边)等县发售图书。
    民国36年(1947),宁夏国民党马鸿逵部侵犯三边时,新华书店坚壁清野,战前已随分区其他机关撤到吴旗,人员转业行政,停止了业务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新华书店榆林支店在定边设立“驻定发行点”,地址在定中巷口对面(今县政府大院西南角)。派驻领导干部1人,发行员3至4人。设营业门市部3间,发行图书门类较为齐全,并负责向境内各中、小学发放课本。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定边县概况介绍  
定边县概况:张崾先乡简介 定边县概况:土地资源 定边县概况:生物资源
定边“三宝”驰名中外 定边县概况:定边县行政区划 定边县概况:历史沿革
定边县概况:定边概况 定边县概况:白马崾先乡简介 定边县概况:砖井镇简介
定边县概况:矿产资源 定边县建置沿革 定边县民间艺术概况
定边县文化市场概况 定边县文物概况 定边县新闻通讯及广播电视概况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5 陕西概况介绍大全 http://www.sanqinyou.com/shaanxi/.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三秦腾飞 旅游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