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报纸
一 《三边报》
定边办报始于民国31年(1942)。时三边分区机关驻定边,创办《三边报》,系中共三边分区委员会的机关报。每五天出一张,八开石印。主要发行于定边、盐池、靖边、吴旗4县。至民国34年(1945)10月后,增发于安边县。发行量不大,初为数百份,后渐增多,最多为2000份。办报宗旨和主要任务是宣传贯彻党的各个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决议和指示。著名作家、诗人李季曾任《三边报》社社长兼主编,他的著名叙事长诗《王贵与李香香》,最早以《红旗插在死羊湾》为题发表于《三边报》。民国36年(1947),国民党马鸿逵侵占三边,《三边报》随三边地委迁址吴旗,改成油印,继续出报。至民国38年(1949)停刊。
二 《定边报》
1956年,对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全面完成。为适应形势,搞好宣传教育,定边县委于7月1日决定创办《定边县报》。一年后改名为《定边报》。报社主编由县委宣传部长兼任,专职副主编、编辑、记者共4人。《定边报》的主要任务是配合形势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县委的决定、指示,报道全县工农业生产及各项工作,并刊登少量的短小文艺作品及新闻图片。初为五日刊,八开两版,四号楷体铅字印刷。1958年7月1日起改为周双刊,并用新五号宋体铅字印刷。
为办好《定边报》,全县区、乡(公社)及县级机关均组建了通讯小组,初有通讯员80名。至1960年报社人员增为7人,通讯员也发展到600余人,各区、乡(公社)与县党、政、群、工、农、文、教、财、贸各系统,均建有写作小组。
《定边报》从创办至1961年9月15日停刊,计5年多时间,共出刊452期。每期发行量最少为1500份,最多为8000余份。
县报停刊后,通讯报导仍归县委宣传部专设通讯组负责,一直沿用至今。
三 《金三边》报
《金三边》报,创刊于2000年6月25日。这是一家由定边县委宣传部主管,定边县三为广告艺术有限公司主办的民办报纸,主编张宝生。《金三边》报社下设编辑部、采编部、广告部、财务部、发行部、驻靖边记者站、驻盐池记者站、驻鄂托克前旗记者站,工作人员28人。《金三边》报为四开八版,每周1期。开设“时事新闻”、“经济专栏”、“市场研究”、“乡镇写真”、“打工心语”等10余个栏目。2000年底,发行量15000余份,主要面向定边、靖边、盐池、鄂托克前旗发行。《金三边》的创刊发行对定边及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第二节 广播
一 有线广播
解放前,定边境内无广播,消息闭塞。1949年9月,中共定边县委设收音室,配专职收音员1名,用1台干电池电子管收音机,专门收抄新华社的重要新闻,供县委领导传阅。
1954年,中共定边县委给城郊、红柳沟、白湾子、武峁子、唐坬、姬塬、张崾峻、安边、白泥井、砖井、盐池堡11个区委各配备电子管收音机1台,由区委秘书专管,定时开机收听或抄录中央广播电台的新闻。
1958年6月,正式成立定边县有线广播站,配备站长、编辑、机务员、发电员、播音员5人。设有苏式600瓦扩大机1部,50瓦会议扩大机1部,录音机1台,两用留声机1台,8千瓦发电机1台,12马力柴油机1台,站址设在西街今药材公司院内,占用旧麂17间。县城至各公社均利用电话线路,公社至各大队则由社队筹资架设线路。是年10月,城关、砖井、红柳沟、白泥井4个公社,自架公社到20个大队广播线路支线88公里,安装舌簧喇叭20只。12月30日,定边县广播站第一次正式广播时,县城已安装小功率高音喇叭12只,舌簧喇叭28只;农村安装舌簧喇叭66只,部分农村开始收听广播。1959年新装喇叭456只。1960年改用45马力柴油机发电。1961年广播站迁入今址。1965年换装OSO型52HP汽油动力机12千瓦发电机组,并将县城4000米单线改成双线,基本解决了广播与电话串音问题。
1967年后,在毛主席“努力办好广播,为全中国和全世界人民服务”的号召下,全县掀起办广播的热潮。各社队自筹资金,自己动手架设线路。至1975年,全县已有190个大队架通线路,安喇叭19600余只。有的公社达到队队通广播,户户安喇叭。有个别边远生产队没有架通广播线路,则利用“三用收音机”带小喇叭,除收听中央广播电台广播的节目外,队长坐在家里能向各家社员“发号施令”,也能互相通话。这种小片广播网,在农村迅速发展。1976至1978年,榆林地区广播事业管理局先后3次拨款39500元,资助制造6米长的方形广播线路水泥杆900余根。架设县城至贺圈、砖井、安边3个公社共长52公里的专用广播线路。1979年,架通广播线路的大队增至305个,广播支线达5500余公里,喇叭增至35000只,喇叭入户率达95%。至此,有线广播的网络建设达到最高水平。为了加强对广播事业的领导,县上设立了广播事业管理局,局、站合署办公。
1968年至1973年,哚定边镇外,其余29个公社先后建立了放大站。共配备播音机31部、前机10部、调压器14部、载波接收机29台、柴油机发电机组2部、电动机改装组29部。县广播站改装了一部功率为13瓦、频率为24KC的载波发射机,使县到公社的广播讯号载波化。1978年,定边镇也设立了放大站。
1981年,农村实行以户承包生产责任制。集体经济力量锐减,不仅无力新架线路,即旧的维修亦有困难。以前社队自架线路全用细木杆,风吹雨淋,多有腐朽断折。有的因无人管护而杆丢线失,有线广播网络严重破坏。加之群众生活水平提高,收音机在农村业已普及,电视机也日益增多,冲淡了人们对有线广播的兴趣。厮以,至1982年,全县通广播的行政村(大队)下降为240个,喇叭降至19655只,喇叭入户率也降为49%。为了改变此种状况,1982年4月,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全县广播工作会议。至1985年,县政府先后拨款12万元,集体与个人集资24万余元,制水泥杆1600余根,补架线路600余公里,81个行政村,430个自然村复通广播。定边镇、贺圈、安边、郝滩、石洞沟、罗庞塬、杨井、盐场堡8个乡镇至行政村广播线路全部换用水泥杆。但由于村至户的线路难以解决,致使喇叭人户率回升不快。1989年,县调频广播电台建成并开始转播,有线广播渐成为历史陈迹。
二 无线广播
1989年11月30日,经国家广电部批准建立300千瓦调频无线广播电台。呼号:“定边人民广播电台”,频率87.5KHZ(兆赫)。1996年扩建为1000千瓦调频广播电台。实现了县城至乡镇无线传输。每天播音3次,即早晨6:25~7:30,中午12:55~2:00,晚上6:25~8:30。各乡镇均配备调频接收机,农村(边远地区除外)只要有调频收音机均可以收听到县台的广播节目。目前只有23个乡镇可以完全收听到县台的广播节目。覆盖率达85%,入户率12%。
至2000年,县调频广播电台拥有编辑2人、一级播音员1人、助理编辑3人、业余通讯员161人,已形成一支强大的新闻宣传队伍。
历年来,广播宣传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振兴定边的经济、文化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至1998年12月,共有64篇优秀稿件在中央和省、地获奖。其中:《张一万卖羊》(作者赵文斌)荣获全国优秀广播节目二等奖,陕西省新闻学会二等奖;《话说天下第一难》(作者赵文斌、张鹦)荣获陕西省广电厅一等奖,陕西省广播学会一等奖及榆林地区广电局一等奖。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