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妇幼保健
封建制度下,重男轻女,妇女在社会生活中享受不到与男子平等的权利,所以妇幼保健无从谈起。妇女不仅在政治、经济上地位低下,就是在生理方面,也倍受痛苦。加之旧时县民不大讲究卫生,妇女病几乎家家都有发生。特别是妇女分娩,产前不检查,坐式生产,身下铺沙,接生所用剪刀、布絮等物又不消毒,致使产妇多有血迷、产褥热、产后风等,初生儿多有脐风等,因此丧生者颇多。若遇难产,更是九死一生;所以,民间有“人生人,怕死人”的说法。
1953年,县民政、建设、文教各科和团县委、妇联等部门联合成立妇幼卫生委员会,办理有关公费、免费、妇幼疾病和新法接生事宜,委托县卫生院办理,并在安边建立妇幼保健站。1956年改制县设,迁回县医院。旋改妇幼卫生所,次年改制为县医院的妇幼股。1960年复名妇幼保健站,属县医院领导。1974年独设至今。
一 新法接生
解放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妇女幼儿至为关心。1950年,县人民政府一科设专职保育员,主管妇幼卫生工作。在全县开展了新法接生与妇幼保健常识的宣传。次年,县卫生院、安边卫生院,初行新法接生。由于人们的积习一时难改,全年只有40名产妇勉强接受。因此,全县开展了新法接生和妇女、幼儿疾病医疗的宣传工作。县卫生院不定期举办新法接生训练班传授技术,为开展新法接生培养了一批技术力量。1953年底,全县有助产士3人,助理助产士4人,保健员1人,接生员33人。并在一、六、七、八、十区,建立接生站23个,220名产妇接受新法接生,并有164人作了产前检查。定边街道接生站站长郭华,在群众中威信高,1954年被选为副街长;八区模范接生员王玉梅,被选为乡人民代表。
由于采取了多种措施,接受新法接生的妇女日见增多。1955年,县、区卫生院新法接生者174人,各接生站新法接生者268人,其中免费接生156人,公费接生18人,1人做剥离胎盘手术。1956年,借助农业合作化高潮时机,各农业社建立了保健室,配设了保健员或接生员。次年,接受产前检查的孕妇1213人,新法接生者405人,是1951年的10倍多。1959至1961年,白泥井公社3年出生婴儿1302名,全系旧法接生,因四六风等病死亡129名,占10%。1962年,全县再次大力开展新法接生的宣传教育和技术培训,数年不衰。1970年,随着合作医疗事业的发展,因“文化大革命”停止数年的新法接生宣传l作再次开展,除培训接生员外,多数赤脚医生也学习、掌握了新法接生技术,全县每个大队有接生员1至2人,产前检查和新法接生基本普及,并形成习惯。
此后10余年间,宣传新法接生和不断培训与提高农村新法接生员成为各乡镇医院的日常工作。1980年,全县有接生员1085名,出生婴儿3028个,经产前检查的有2960多个,新法接生的2332个,占77%。到20世纪末,新法接生在城乡基本普及。
二 妇女病普查与治疗
1961年4月,全县抽调医务人员136名,对157个生产队的15925名妇女进行普查,重点是18至45岁的11252名已婚育龄妇女。计患子宫脱垂病者321人,有闭经病者144人,同时,对12500名12岁以下儿童也进行了普查,发现佝倭病患者71人,坏血病患者10人,营养不良病患者182人。对这类患者,全县普遍实行免费治疗,对少数县内还无法治愈的特重患者,免费转外地医院治疗。与此同时,县人委明令全县各生产队,实行劳动分级。按级派工与对妇女“三调三不调”的制度(即派活时调近不调远,调干不调湿,调轻不调重)。部分生产队建立了“无人挂号保健箱”,即由队保健员负责的疾病挂号箱和由接生员负责的月经挂号箱。妇女有病或有月经者,不需请假,写个条子投入挂号箱内即可,以便确实做到“三调三不调”。
1980年,县革委会成立防治妇女两病(即子宫脱垂、尿粪瘘)领导小组,抽调医务人员,对全县妇女逐队、逐户、逐人进行查治。计子宫脱垂病者397人,其中:轻一度者196人、重一度者72人;轻二度者61人,重二度者64人;轻三度者22人。尿粪瘘患者3人,阴道壁膨出者123人,会阴三度断裂6人。分别建立一卡两册,予以治疗。子宫脱垂以手术治疗27人,上托168人,服药与其他治疗268人,均有一定疗效。其他的病做手术32人,余服药治疗,效果显著。
三 幼儿保健
历史以来,定边属妇女生育较稠密的地区,一个妇女生养十多个孩子的比比皆是。只是医疗卫生条件差,婴幼儿成活率很低。据调查,民国年间县属白泥井、贺圈有两名妇女,各生孩子18个,而到失去生育能力时,膝下无1个子女,全部因得脐风、天花、麻疹、百日咳肺炎等病死亡。所以,千百年来,定边一直属于土地广阔,人口稀少的地区。
50年代初,在新法接生工作开展的同时,大力开展了婴幼儿保健工作。主管部门经常利用集会讲演和图片展览等形式进行幼儿保健的宣传工作。各地经常召开母亲会议,宣传新法育儿及有关卫生常识。对6个月以上的幼儿,普遍实行免费牛痘苗接种,以防止天花的发生。每年儿童节前后,县、区、乡普遍对学龄前儿童进行体格检查,对身体健壮者给予奖励。检查出患有传染病和筋骨病的儿童,政府则给予免费治疗。
1954年,全县流行麻疹、百日咳、白喉,以城滩、红柳沟、砖井3个区最为严重,省卫生防疫大队第三分队闻讯赶来定边,与县上组织的73名公、私医生,除在上述各区进行治疗外,还在其他8个区,进行白喉类菌苗和百日咳菌苗预防注射,有效地控制了疫情的扩散。
1958年,全县以入学儿童为重点,对肠寄生虫进行了调查。计学龄儿童1577名,阳性率达67.2%;学龄以上儿童141名,阳性率为57.4%。以7至10岁这一年龄组中阳性率最高。女性又高于男性。鉴于这种情况,除对患儿投药治疗,广泛进行讲究卫生的宣传外,县人委发出通知,要求城乡普遍建立和改良厕所,修建牲畜棚圈,加强粪便管理。过去那种人无厕所畜无圈,“人拉的猪吃了,猪拉的鸡抛了,鸡拉的风吹了”的现象初步得到改变。是年,定、安两镇对1267名儿童进行了体格检查,发现不健康儿童169名,不健康者比例为13.8%,比1952年28%的比例显然下降。
从1960年起,每年照例进行的儿童体格检查工作,交由各乡社、队镇的保健员和接生员进行。从1962年起,牛痘接种工作均由各公社镇医院进行,优先保证新生儿和以往漏种儿童的接种。
“文化大革命”中,儿童体格检查工作停止,1978年以后又恢复。近几年检查情况表明,虽然健康儿童的比例较1958年有明显上升,但仍未超过90%。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