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崾崄乡位于县南端,乡治地张崾崄,距县城120公里。与樊学、堡子湾、罗庞塬、白马崾崄、甘肃省环县接壤。广11公里,袤21.5公里,总面积184.7平方公里。辖张崾崄、芦梁、王塬、耿塬、邢梁、高台、罗塬、张塬畔、塘掌塬9个村民委员会,115个自然村。774户,3795人,全系汉族。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0人。
全乡属黄土丘陵沟壑区。北高南低,分山峁沟壑和大沟小塬两个不同的自然地貌。境内年平均气温7℃,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8.8℃,最热的7月份,平均气温22.3℃,极端最高气温37.7℃,极端最低气温-28.1℃,年日照2728小时,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无霜期90天至160天,春季常有低温、霜冻、干旱等自然灾害。
据传,清顺治八年(1651),今乡治地有张姓1户人打窑居住,因地处南北两山之间的马鞍形地带,又高出东西山沟,故名张崾崄。
张崾崄何时有建置,无可稽考。清置今县后,属三山堡三山塘辖,民国改置五权乡。1935年曾属原县制凤凰寺(今吴旗县属)成立的苏维埃定边县革命委员会,置苏维埃张崾崄乡政府。1936年定边解放后,划张崾崄为七区,与乡治一地。1947年,中共定边县委、定边县人民政府从县城迁治张崾崄,同时有解放区的盐池县、环县县委和县政府亦撤治于此。1949年全县光复后,张崾崄仍为七区,辖樊学、白马崾崄、罗庞塬、张崾11崄4个乡。1958年区改制为人民公社,下属各乡改制为管理区。1961年樊学、白马崾崄、罗庞塬、张崾崄设公社,1984年改制为乡。
古代,乡境为大稍林区,人迹罕至,虎狼出没。唐宋时才有人移徙定居,垦伐种地,数百年的倒荒种地,到20世纪初,旧有稍林砍伐殆尽,形成荒山秃岭、千沟万壑的地貌。有农耕地2800公顷,粮食总产91.3万公斤,平均每公顷产900公斤;油料总产24.9万公斤。主要农作物为小麦、荞麦、豆类、胡麻等。农民人均纯收入760元。
植树造林始于1953年,有林地500公顷,其中果园93.33公顷、杏树76.67公顷。有大家畜1400头,驴、骡为主;羊子5586只,养猪630头。
与邻近各乡比较,交通较发达。1963年定张公路修通,1966年又修通至罗庞塬和白马崾崄两条公路。1972年将至白马崾崄的公路延伸,经甘肃华池县直达庆阳。
张崾崄地处深山,文化落后,解放前从来没有过文化设施。人们的衣着全赖以皮毛,饮水则靠深沟里的泉水或置窖储冬雪夏雨,每遇大旱无水为炊,住宿全部为土窑洞,小门窗,门上方有气孔,天冷塞以草捆御寒。照明多用芸芥砸成粘团,捏在席蓟草杆上,烧着后插置窑壁上,曰“淘气杆子”,光暗烟呛,全然不计,窑内从壁至顶,无一处不为油黑色。至于人们的卫生更无讲究,解放后,衣、食、住、行的习惯逐步改变。往昔的旧貌逐渐换上新颜。从1938年开始设立学校,到2000年,乡设中学1所,有中学教师26人,在校中学生233人。学区辖小学13所,其中完全小学2所,小学教师34名,在校小学生663人,入学率为90%。设地段医院1所,个体诊所3家,个体医生5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