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场堡乡位于县城西北部,乡治距县城10.6公里,与周台子、贺圈、红柳沟等乡镇和宁夏盐池县相邻。定银、定海公路在境内呈“丁”字形。全乡广18公里,袤20公里,总面积约297.9平方公里,辖二楼、北畔、烂泥池、东滩、马圈、波罗池、杜井、张梁、西梁湾9个行政村,48个自然村。1240户,600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8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2人。
盐场堡是明朝成化十三年(1477)巡抚余子俊督筑,为昔日延绥镇最西端的军事要地。以近盐湖得名。
盐场堡历为县城的西北门户,明清两朝,堡内设所,由军政合一的把总职事,雍正八年至十一年(1730~1733)为县丞驻地。民国改置北宁乡。陕甘宁边区时期曾专设盐业区。1950年在此设乡政府,1953年至1956年设十一区公所,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1984年改制为乡。现堡墙已经圮废。只残存北段低矮的秃垣。
清朝中期的盐课大使署,清末和民国时期的花定盐局,陕甘宁边区的三边盐务局,均治堡内。定边县盐化厂在旧址重修扩建,规模可观,是县内最大的国营企业。
《北虏事迹》记载,境内西起莲花池,经波罗池、烂泥池、花马池、苟池、敖包池、公布井至明水湖,为东西长80多公里,南北宽三五里不等的一条盐川。人马众多则不易通过,经数百年风蚀沙埋,地貌已不似昔日,而今沙丘起伏连绵。将盐川割裂成数块大小不等的盐碱草滩。气候与定边镇相同。
乡民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和盐业。现有农耕地48410亩,其中水地2000亩,配套机井75眼。农作物主要有玉米、糜子、谷子、洋芋等;油料以葵花、麻子为主。主要经济作物为大葱、葵花、玉米、洋芋。2000年,粮食总产296.4万公斤,平均每公顷产11056公斤;油料总产14.4万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770元。
全乡有林地200公顷,以耐盐碱的红柳和沙柳为多,其次乔木。有大牲畜1616头,其中牛78头、骡212头、驴691头;羊子21100只,其中绵羊11000只;养猪1564头。主要特产除食盐外,还有甘草、皮毛等,是三边“三宝”产地之一。特别是二毛裘皮,为全县的主要产地。个体经济发展较快,现有各类农用机动车120辆,摩托车36辆。通电9村1240户。有乡镇企业39家,年产值1852万元,个体私营企业29家,注册资金113.8万元,从业人员76人。
学区辖小学16所,其中完全小学9所。小学教师76名,在校学生1141人,入学率98.6%。镇设卫生院,有个体诊所3家,个体医生3人。
清《定边县志》上说,盐场堡北的花马大盐池为定边的八景之一,“本西秦牧地”,时知县黄沛以“花马名池”为题,赋诗曰:“池也何名马,池开贸易通。一泓光积雪,千虽影追风。利牧传秦伯,和戎纪魏公。鱼盐昭画一,岁献五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