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7年(1918)《博报》创办,为本市报业之始。因战乱频繁,不久停刊。民国9年(1920)《汉中日报》创刊。因军阀混战,时出时停。后又有官办《汉中》出刊。在“五四”运动影响下,汉中知识界亦于民国9年(1920),创办《民智报》,宣传新思想、新文化,不久被军阀查封。 民国10年(1921)官绅又合办《汉中日刊社》,每日出报一张,石印。后改为《新汉日报》。此后各个时期、代表各种不同政见的报纸相继出版。 一、学运报纸 (1)《共进》。1921年陕西旅京进步学生创办。10月,汉中分社成立,参与出版工作。刊物发行后,由旅京学生寄回汉中,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革命思想。 (2)《励进》。去北京求学的汉中青年成立汉中旅京学生会,创办《励进》刊物,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和政治改革,定期发送本市各学校和一些进步人士中。 (3)《汉钟》。1923年9月30日,旅沪学生会成员钟进泉、刘秉均、廖佐民等21人在沪南半松园召开的第二次青年大会上,联合旅外各地学生和汉中各界进步人士成立“新汉社”,创办《汉钟》。钟进泉为总编辑,廖佐民、梁守愚等4人为编辑,况善夫为干事。办报宗旨是:提倡新文化,介绍运用新知识,共谋改进汉中。经费由“新汉社”会员捐集。汉中知名人士刘次枫、康耀辰、况日钦等也捐款资助。稿件来源除旅沪青年学生提供外,还由分设在北京、杭州、武昌、南通、西安、汉中、城固、洋县、西乡等地的“新社支系”(代派处)负责征集。这些代派处也兼作《汉钟》发行工作。《汉钟》出刊后,由刘秉均从上海寄回汉中,在当地学校和进步人士中传阅。《汉钟》上曾发表过王子安的《祸我汉中者为谁?》、克仁的《鸦片弥漫汉中的危险》、况善夫的《改造汉中之急务》、谢佐民的《解放汉中人民的第一步》、汗青写的《汉中教育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产生较大影响。 (4)《前驱》周报。1931年初创办,名为陕西省第五师范学生自治会主办,实为中共陕南特委机关报。报址在西关第五师范内。主编黄勉初。每周出刊8开一张,由五师学生自治会《前驱》周报社出版,共出71期。《前驱》除刊登部分消息外,多以新闻性评论形式出现,1931年第四期刊登的《三十日之夜》,抨击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统治和压迫。《目前中国政治的分析》、《汉中青年学生如何开步走?》、《怎么干?》、《失学后之汉中青年》(5、7期连载)、《随便谈谈省立三校近况》(7期)等,都从当时社会实际出发进行剖析论述。《前驱》出刊期间,汉中联中一个教师拉拢两三个学生创办《海粟》报,骂第五师范为“五娃子”、第二女子师范为“二女子”、南郑农职为“侄娃子”。说第五师范是“口讲三民主义,实为赤色帝国主义”,是“汉中的莫斯科”,是“拿了苏联卢布的萝卜虫。”《前驱》驳斥:“我们讲的是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民主义”、“孙中山还讲了‘以俄为师’”。《海粟》理屈词穷,只出一期即停刊。 (5)《追求》。1931年,《前驱》被查封后,陕西省第五师范学生自治会在中共陕南特委领导下,办起的新闻性刊物,16开本,每期10页,石印。1932年出至8期,又被国民党政府查封。 (6)《孤灯》。1931年11月中共陕西省委派陈浅伦以《新秦日报》记者名义来汉中,陈到汉中后任汉中联中训育主任,在联中建立了“红军之友社”、“反帝大同盟”、“左教联”等进步团体。1932年以联中学生自治会名义创办《孤灯》,作为这些团体的舆论工具。陈给《孤灯》撰写发刊词,办报人为陈海云、刘传碧。出刊一年时间。 (7)《冲锋》。30年代初,第二女子师范学生会出刊的新闻性刊物,石印。 (8)《第一线》。省立第五中学学生会出刊,石印。 (9)《曙光》。职校出刊,石印。中国共产党职校支部主办,石印。 二、中共党政军报刊 1.军事报。30年代初,红军创建川陕苏区时,境内和邻县红军活动的山村小镇办有《战场日报》、《斧头》、《血花》、《小日报》、《红光小报》、《战士小报》等多种油印小报,传入市区。主要反映部队军事活动,传播苏区发动群众投入革命斗争的信息,反映苏区军爱民、民拥军等情况。刊期不定。 2.中共地方党委机关报刊 《汉中市报》。中国共产党汉中市委机关报,1958年7月1日创刊。社址,初期设市委机关内,1959年,迁中山街中段(今市印刷厂)。1961年2月下旬停刊。初期为周双刊,后改为周六刊;4开4版,少数期曾出过对开、8开或16开;遇国际国内重大事件增出“号外”。报社编采人员初为5人,随着规模扩大,增加到15人。 《汉中市报》的职能主要是宣传、贯彻党的各项政策、指示,反映全市工农业生产、文教、卫生、财贸、交通运输事业等发展情况和经验;反映群众的要求和意见;传播科学知识和国内外大事,介绍创造发明,表彰好人好事。市邮电局代办发行,发行量初为数百份。1959年、1960年发行量增至20000多份。全市平均30人有一份《汉中市报》。 《工作通讯》。新闻性周刊,市委主办。《工作通讯》编辑室主编,铅印。刊址,市委机关内。旨在传递上级和市委工作决策、部署和方针政策,交流上下情况,反映工作动态信息,及时指导工作。1961年3月17日创刊,到1965年12月3日,共出251期,出增刊7期。“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机关瘫痪,年底停刊。 《汉中日报》。中共汉中地委机关报,前身是1949年5月1日在湖北郧阳创刊的《陕南日报》,同年12月迁本市。1951年4月1日,改出《南郑报》,为南郑地委机关报。1954年1月1日,南郑地委更名为汉中地委,《南郑报》改称《汉中报》,为周三刊,1958年7月1日改周六刊,更名《汉中日报》;1965年1月1日,又由周六刊改为周三刊,复称《汉中报》。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报社逐步陷于瘫痪,于1967年1月20日被迫停刊。1969年5月1日复刊,同年10月由周三刊改为周六刊。解放初期发行3000至5000份,1986—1989年为3.2万—4万份。《汉中日报》在市报创办前和终刊后的37年多时间,都加强对汉中市的宣传,用汉中市稿件,1987年为1317件,1988年为1075件,均为总用稿量的五分之一,居全区县(市)之首。地区和本市联合举行或汉中市单独组织的重大活动,多数由市广播站或市广播电台、《汉中日报》联合现场采访。 三、国民党报纸 1.《汉中博报》国民党县党部所办(创刊时间不详),主办人皮一净,1935年停刊。 2.《汉中日报》,1935年创办。初名《南郑日报》,日刊,4开4版。社长张企留,总编刘甲三,编辑汪子纯,记者谢晋之。石印。不久,张企留卸任,国民党县党部王寿山继任社长,后又交由陕西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主办,并将《南郑日报》改名为《汉中日报》。1936年,专署教育助理员陈绍蕃兼任名誉社长。日发行300份至600份,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发行4000至5000份。1938年外传总编辑刘甲三有“政治嫌疑”,刘得知消息,连夜逃回原籍宁强。后来,刘甲三被祝绍周关押。1939年至1942年因销路不畅曾两度停刊。1943年继续出刊。1946年,《汉中日报》又转入新成立的县参议会之手。副议长陈绍蕃任社长,议员岳屏周任副社长。1949年10月蒋介石生日这天,国民党汉中警备司令冯龙在《汉中日报》刊登祝词:“拥护领袖勘乱到底。冯龙”。付印时,“勘”字未印上,成了“拥护领袖乱到底”。二版上方“恭祝总裁万寿无疆”通栏标题,将“无疆”印成“疆无”。警备司令部发现后,派兵到报社搜查,并将值班编辑朱清扬、校对蔡晓初、排字房豆怀睿等九人捕押,将报社查封。直到12月初国民党逃离,被捕人员才得以出狱。这一时期的《汉中日报》随权力、人事更迭,两改其名,二度停刊,四易其主。 3.《西京日报》南郑版。1939年12月国民党陕西省政府在汉中出版《西京日报》南郑版,日刊,4开4版。社址,建国路口火神庙处,设有电台,铅印。1945年12月停刊。 4.《大华日报》。1945年7月7日创刊。社址,本市过街楼1号。社长李节光。促进地方文化为主旨。 5.《昆仑日报》。社址,高家巷。1947年1月,国民党青年军206师驻本市时所办。经费由青年中学供给,负责人田玉,发行人薛纯德、蒋德,主笔李自林,外勤记者植生,日销2000余份。有收音机一部,收发报机2部。1948年,206师迁洛阳后停刊。 6.《战斗日报》。社址,伞铺街。两湖会馆(今伞铺街小学)西安绥靖公署政工处办。1948年3月创刊于西安,1949年初随其机关迁本市。日刊,4开4版,铅印。社长廖白州,报纸只发所属部队,不收报费。1949年11月,随绥署入川。 7.《春秋周报》。社址,中山街民生印刷公司,主办发行人姜佐周,系帮会操纵的报纸。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