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医学教育
一、民间教育:解放前,中医药人才,绝大多数是由当地药堂培养,或者由门师相传。
西方医学技术传入汉中后,市内济生医院、崇仁医院曾招收学员,一边上班,一边上学,先后培养30余名初级医护人员。1936年,李享德医师,创立正医学校。校址设在享德医院,办学资金由社会和教育界捐募。首批招收学生30余名,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党委副书记的林士笑就是该校首批学员。由于学校经费难以为继,一年之后即停办。
二、学校教育:1938年,国立西北医学院由西安迁本市黄家坡,在汉中8年,共培养本科生229人,中级护士90人。
1958年建立汉中卫生学校,至1989年,累计培养中医士、西医士、护士、口腔医士等4856人,其中大专185人,中专3685人,短期培训1151人。1959年7月汉中大学设医疗系,到1961年三期招收学生260名。1962年,医疗系停办。1976年创办汉中市卫生学校,校址西大街126号。建校初期,管理人员2人,教师由市属各医院医生担任,办学宗旨是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山区,重点培养农村基层初级卫生人员。先后开办西医士班、护士班、口腔医士班、医士提高班。1989年有教职工16人,在校学生120人。建校14年,共举办16期卫生职工培训班,培训人员1015人。
第二节 医学科研
一、心血管病防治研究
1972年,成立“汉中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三病防治协作组”,有兼职科研人员5名。1984年,经陕西省卫生厅批准成立汉中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内设心血管病科、流行病研究室、心功能科、生化试验室等五科室,研究人员30人;农村乡卫生院设“心防”专干24人,实行市、区、乡三级心血管病防治网。10余年中,心研所科研人员深入工矿、农村调查研究,被查人数达30多万人次,积累科研病历3万余例。通过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研究所、中科院流行病研究所、北京阜外医院、西安医科大学等单位的协作,获各级科研成果奖10次,发表科研论文69篇,其中5篇参加了国际学术交流会。1985年在汉中市心研所召开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流行病学人群防治研讨会,1989年,徐祥林所长应邀参加了第二届国际流行病学会议,并宣读了论文,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称赞。
二、传染病、流行病研究
70年代中期,开展以研究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为主要内容的临床科研活动,市传染病医院,在院长、主任医师雷振甲的倡导和带领下,组成科研小组,在“扩脱、补、促”,抢救暴发型流脑、“扩、脱、夺抗”抢救重肝症、“654—2加冬眠治疗肺结核咯血”、“腹水加肝素静脉回输治疗肝硬变腹水”等临床研究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和临床效果。10余年,先后有10余篇论文在省以上科研杂志发表,6次参加全国和省级学术交流会议。科研工作推动医院各项工作的协调发展,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1985年住院人数比1979年增加2.5倍,收入比1979年翻两番,治愈率和好转率达96%以上,病死率由1979年的40%下降到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