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机构 民国24年(1935),陕西省第六区中心卫生院设置防疫股,这是本市最早的防疫专业机构,有两名防疫人员。34年(1945),成立夏令防疫委员会,承担防疫业务。 1956年7月,成立汉中市卫生防疫站,防疫人员12名。1961年,市卫生防疫站并入汉中地区地方病防治所,市防疫业务由各医院防疫股承担。1963年11月,恢复汉中市卫生防疫站,防疫人员8名。1968年撤销卫生防疫站,防疫业务并入市人民医院防保科,有工作人员3名。1970年又恢复卫生防疫站,站址设在石灰巷,有防疫人员11名。1989年底有正式编制61名,区乡两级27名防疫专干、工矿企业100名防疫员,农村防疫员215名,实行市、区、乡、村四级防疫管理体制。市防疫站为全市防病治病和监测、监督检验的指导中心。 第二节 预防接种 清朝末年,只能预防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种痘的医生称花儿匠,种痘的方法有鼻苗法、热浆种痘法两种。但种痘秩序混乱,质量差。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设牛痘局,负责管理民间种牛痘。随西方免疫学和细菌学传入,民国28年(1939),开始试行霍乱菌苗、霍乱伤寒混合菌苗、流脑血清菌苗的接种,一直延续到民国末期。当时预防接种,由县卫生院组织实施,地方医师公会、红十字会、急救站等群众性卫生团体参与协助,政府选民间医生义务接种,牛痘苗由政府免费提供,实行登记并发放接种证。逢时疫流行,地方政府组织人力在各处查验接种证,凡无接种证者均强施接种。 民国时期预防接种表 单位:人
┏━━━━┳━━━┳━━━┳━━━━┳━━━━┳━━━━┳━━━━┳━━━━┓
┃种类 ┃28年 ┃29年 ┃31年 ┃32年 ┃33年 ┃34年 ┃35年 ┃
┣━━━━╋━━━╋━━━╋━━━━╋━━━━╋━━━━╋━━━━╋━━━━┫
┃牛痘 ┃ ┃13909 ┃231 ┃29691 ┃ ┃28194 ┃28538 ┃
┣━━━━╋━━━╋━━━╋━━━━╋━━━━╋━━━━╋━━━━╋━━━━┫
┃ ┃ ┃ ┃160 ┃ ┃ ┃ ┃ ┃
┃霍乱 ┃3597 ┃ 2066 ┃ ┃ ┃ ┃54894 ┃33539 ┃
┃ ┃ ┃ ┃(瓶) ┃ ┃ ┃ ┃ ┃
┣━━━━╋━━━╋━━━╋━━━━╋━━━━╋━━━━╋━━━━╋━━━━┫
┃霍乱、 ┃ ┃ ┃ ┃ ┃ ┃ ┃ ┃
┃伤寒混 ┃82558 ┃ 2465 ┃ ┃ ┃ ┃ ┃ ┃
┃合菌苗 ┃ ┃ ┃ ┃ ┃ ┃ ┃ ┃
┣━━━━╋━━━╋━━━╋━━━━╋━━━━╋━━━━╋━━━━╋━━━━┫
┃流脑 ┃ ┃ ┃ ┃ ┃ 20 ┃ ┃ ┃
┃血清苗 ┃ ┃ ┃ ┃ ┃(瓶) ┃ ┃ ┃
┗━━━━┻━━━┻━━━┻━━━━┻━━━━┻━━━━┻━━━━┻━━━━┛
注:资料摘自陕西省档案馆民国时期部分 1950年后,陆续增加的疫菌苗有伤寒、副伤寒用乙三联菌苗、白喉类毒素、百白破三联制剂、乙脑菌苗、卡介苗、钩端螺旋体菌苗、炭疽菌苗、霍乱及副霍乱菌苗、流脑菌苗、麻疹、糖丸、狂犬疫苗等18种。常规长年接种的有麻疹、糖丸、乙脑、流脑、百白破、钩体、卡介苗、霍乱、白喉类毒素等7种。1974年,全市实行计划免疫,根据卫生部颁布的卡介苗、麻疹、小儿麻痹糖丸、百白破三联、流脑、乙脑等7种疫(菌)苗接种方案,对本市7岁以内的儿童实行有计划的免疫。1982年,国家宣布消灭天花,接种牛痘停止。同年省、地、市联合考察计划免疫,合格率达到96.63%,有效接种率达到90.25%,本市被卫生部评为全国计划免疫先进集体。1985年开始装备冷链设备,先后购置冷链运输车一辆,大型速冰器一台,电冰箱26台,冰壶50只,冷背包282只,市、区、乡、村四级医疗单位,实现冷链运转一条龙,计划免疫得到安全实施。1988年实行“计划免疫保偿制”,全市儿童入保率达到94%。
[1] [2] [3] [4]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