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幼儿体育
民国时期,本市汉中女师附小幼儿园和钟楼小学幼稚班设有荡船、木马、跷板、滑梯等。
解放后,全市城乡幼儿园,内部设置有滑梯、秋千、跷板、荡船、钓鱼、滚筒、攀登架、平衡木、投篮网、投篮圈、小积木、小足球、羽毛球等。有的幼儿园有电动转椅、拉力球、飞盘、童车等设施。
各幼儿园都把幼儿体育作为幼儿园工作的重要内容,按照《城市幼儿园工作条例》、《幼儿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安排体育课和户外体育活动,每天作早操,开展一小时体育活动,每周一节体育课,按学前班和大、中、小班,规定不同教学内容。利用节假日,分期分班去拜将坛、饮马池、莲花池公园散步、参观、游览。每年春秋各举行一次运动会,“六一”儿童节,各园在园内举行一次较大规模的幼儿运动会。项目有团体操、传旗赛、接力赛、拔河赛、幼儿广播操、幼儿韵律操、赛跑、钓鱼、穿衣、拍球、立定跳远、平衡木、投球、体操、障碍赛等,教会幼儿走、跑、跳、钻、爬等基本动作,进而学会投掷、攀爬、平衡等较复杂的技巧。
市体委、教育局、团委、妇联共同安排幼儿体育工作。1976—1983年,派体操教练员辅导东关幼儿园、文化街幼儿园、商业幼儿园体操训练。1979年“六一”儿童节,体委、教育局联合举办有行署机关幼儿园、伞铺街幼儿园、东关幼儿园、文化街幼儿园、商业幼儿园参加的体操比赛。比赛内容:基本功、身体素质、自由体操、平衡木、跳山羊。1980年在有38个单位参加的陕西省幼儿体操巡回比赛中,本市商业幼儿园获第13名,文化街幼儿园获第16名,受到奖励。1987年在地区儿童迪斯科健美操比赛中,行署幼儿园、商业幼儿园并列第一名,东关、伞铺街幼儿园分获第二、三名。
第二节 中小学体育
清朝末年,本市高等小学堂和中学堂,每周开设两节体操课。除教授徒手体操、轻器械体操及“立正”、“稍息”、“开步走”等军事体操外,加教队列操练及各种游戏。
民国元年(1912),县立男女小学聘福音教徒教学生哑铃、棍棒等器械体操。中学则以军队操练方式上体操课,并添设单杠、跳高、跳远等,让学生参加锻炼。
民国12年(1923)改体操课为体育课,逐渐开展球类、游泳、田径等体育活动。民国13年(1924),汉中联合中学举行春季运动会,是本市体育运动会之始。
抗日战争时期,各中小学每周开设2至3节体育课,课外活动3小时,每天有早操,并在校内举行田径运动会,校际之间也开展球类联欢赛。以陈永祺为首的省立南郑中学男子篮球队,近战远征,以常胜闻名陕南。
解放后,体育教学、锻炼、竞赛逐步开展。
1.体育课。从1954年起,体育教学走向正规,各中小学按《全国中小学通用体育教学大纲》,每周安排两节体育课。1960年,国民经济暂时困难,学生膳食营养较差,部分学校取消体育课,有的学校压缩体育课时,减少课外活动。1964年,市二中、市三中、龙江中学体育教研联组确定,风雨天气在室内上体育课,讲体育事业成就、体育运动生理卫生常识、运动竞赛规则、方法、场地划法等。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体育课停止。1971年恢复。各中学成立体育教研组。市四中教研组总结的“同年级两班合上,男女分教,分组轮换”的教学法,被国家体委列入体育教学暂行规定内容,予以推广。市四中学生体育达标率高、课外活动内容丰富,先后于1975年、1978年、1989年3次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单位。教师白阳泰获“全国千名优秀体育教师”金质奖章。汉中中学在男女分班上体育课时,又按身体条件分强、中、弱三组,因材施教,效果较好。
1973年,全市建立中小学体育教研联组。组织体育观摩教学,先后参观中山街小学体育课和篮球比赛,水电部三工局子校足球比赛,市四中课外体育活动。各中学开展“跑向北京”象征性长跑活动。各中小学开展“三小球”(小篮球、小足球、小排球)活动。
1974年,省体委和省教育厅确定本市铺镇中学、铺镇小学为贯彻《陕西省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试点学校,以点带面,全面贯彻体育教学大纲。
1979年后,全市32所学校施行修改后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中小学都配备专职体育教师,并引进国内外体育电化教学资料。1984年,把体育课成绩和“达标”(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要求)指标列入升级、留级、评三好学生和先进集体条件,重点中学招生时,加考体育。体育教学改革中,市体委和市教研室在中小学开展优秀体育课赛教活动,教案检查评比活动,体育课评优表彰活动及体育教研论文讲评活动。青年路小学把音乐、舞蹈引进体育课;汉中中学实行体育理论考试制度,对学生体育成绩采用综合评分法,推行学生毕业、升学体育合格标准。到1989年,全市中小学共配备专职体育教师117人,兼职体育教师57人。
2.早操和课外活动。各校分班上早操、课间操。内容为广播操、眼保健操,雨天在走廊、房檐下作操、打拳,学生出操率达96%以上,每周3次课外活动由各班体育委员组织。
3.锻炼、竞赛。1954年,各学校先后开展“劳卫制”锻炼及“国防体育活动”。有近两万人取得“劳卫制”合格证书和证章。在“双红”(“劳卫制”测验合格、达到普通射手)、“四红”(通过“劳卫制”一、二级,通过普通射手,培养等级裁判员、培养等级运动员)活动中,市四中被评为先进,一中被团中央授予“四红”锦旗一面。1980年以后,各校根据上级传统布局项目要求,建立对口运动队,坚持长年业余训练。全市90%以上的学生坚持经常锻炼。1986年,各校“达标”及格率,小学为65%,中学为70%。对达标率80%以上的青年路小学、新沟桥中学、武乡中学等18所学校以及达标率为90%的班级,分别授予体育先进学校、体育先进班集体称号。
全市每年80%的中学、50%的小学,分别举办一次春季或秋季运动会。95%的学生参加,部分教工也参加百米赛跑、百米钓鱼及拔河赛。各小学的跳绳、跳皮筋、打乒乓球等课外活动常常纳入比赛。乒乓组、垒球组、体操组、武术组等经常训练,定期比赛。
在全地区23所学校12600名学生“达标”通讯比赛中,本市中山街小学合格率达91%,列第一,汉师附小合格率为87%,列第二,市四中列第四。
[1] [2] [3] 下一页